柳宗元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榜:本指搖船用具。
(1)
詩中描寫了一種怎樣的生活?請簡要說明。(3
分)
答:
(2)
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時說:“
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詩人的“
怨”
與“
不怨”
?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5
分)
答:
參考答案:
12
、(1
)詩中描寫了詩人謫居僻野、曉來耕作、夜來行船、放歌楚天的閑散、寧靜的隱逸生活。
(2
)全詩表面寫溪居生活的閑適,一個“
幸”
字表達了自己的“
慶幸”
,故言“
不怨”
;但詩中實際表達了作者謫居時的抑郁之氣,“
閑依”
其實是不能為世所用的無聊賴,“
偶似”
則表明詩人并非真有隱士的淡泊心境,“
來往不逢人”
則寫出詩人的孤寂。
附:詩歌賞析:
這首詠唱秋風的詩,一洗前人悲秋嘆老、思鄉懷人的舊調,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表達了詩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詩歌首聯采用擬人手法,代秋風設辭,匠心獨具地創造了一個生動可感的秋風形象
——“
我
”
。她是那么的有知有識、多情多義,一返人間就迫不及待地去尋找老朋友
——
即詩人
“
君
”
。她深情地向詩人傾訴起離情別緒:去秋序已盡之時,我們一起觀賞黃菊怒放,別情依依;又值暑盡秋來之際,我們正好共聆寒蟬啼鳴,情意款款。一
“
昔
”
一
“
今
”
,顯示時序的匆匆變換;一
“
別
”
一
“
回
”
,寫出秋風的去而復返;一
“
看
”
一
“
聽
”
,點明二者的心心相印。
頷聯兩句,是從詩人自己的角度來寫的。意思是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把我從睡夢中驚醒,那是秋風回來了;作別經,她依然是那樣的剛疾勁肅,可是我這一間的容貌變化,卻能在鏡中清晰地反映出來了。真是物事依舊人非舊啊。此聯前句具有點題的意味,后句則是因人世變化而引發的感慨。情感至此也為之一頓。首頷兩聯合起來看,則好似一出老朋友間共話別情的活話劇,讀來情韻濃郁,耐人咀嚼。
頸聯兩句筆力陡轉,詩情郁勃,雄健跌宕。你看,那
“
聆朔風而心動
”
的駿馬,因思念邊塞秋草而抖動著拳曲的毛,昂起頭顱,凝望遙遠北方,向往著馳騁千里邊疆;那
“
盼天籟而神驚
”
的鷙雕,因盼望萬里云天而睜開了困頓之眼,伸開翅膀,隼視深邃蒼穹,渴求著搏擊浩瀚長空。這里駿馬、鷙雕外在的
“
動
”“
開
”
應和著內在的
“
思
”“
盼
”
,做到了形神合一,極為傳神。是秋風使駿馬和鷙雕頓然精神抖擻,是秋風使世間萬物充滿了虎虎生氣。這不正是有著遠大政治抱負而又人生經歷十分坎坷的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嗎?
最后兩句說,秋風使長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為感謝秋風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著這殘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欣賞秋的美景,領略秋的意韻。詩人作此詩時正患足疾,而且此后一直疾病纏身,故說
“
扶病
”
。而
“
扶病
”
卻依然要
“
上高臺
”
的舉動,則表現了詩人
“
心如砥柱
”
、雖老而不衰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詩人一生革新政治、堅持理想的堅定信念的藝術寫照。
總之,此詩因秋風而寄意,后半首尤佳。前兩聯正寫秋風,用筆靈動,意趣橫生,情味湛然;后兩聯則側寫秋風,以比興出之,禮贊生命,英邁之氣直從字里行間透出,
“
顧盼非常,極為雄闊
”
,使每個誦讀者都不禁為之精神振奮?梢哉f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更是一首生命的贊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492626.html
相關閱讀:《并州路 李宣遠》閱讀答案
詩歌賞析:杜甫《南征》參考答案
詩歌鑒賞《逢病軍人》《河湟舊卒》比較閱讀答案
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早寒有懷 孟浩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