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①
詩歌寫景抒情,寫了什么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3
分)
寫了詩人出蜀漫游的途中所見之景。寫了山、原野、江水、月亮、行舟等景物,抒發了思念故鄉的深情。
鑒賞: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例如,“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對蜀中山水懷有深摯的感情,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山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1
、《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從本詩來看,它是否為朋友送行?
答: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含蓄地表達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不是,是告別故鄉,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別遠去的游子,
游子思鄉之情。
2
、你能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聯歷來被人們稱道,請你任意選擇一個角度進行賞析。
角度一:請說出這句詩歌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答:
(
從意境方面賞析
)
蒼茫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
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赴茫茫無際的遼闊平原。作者為我們
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
角度二:請對“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字和“入”字進行賞析。
答:(從語言方面進行賞析)“隨
”字表現了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
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
示詩人的廣闊胸襟。
角度三:請說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怎樣的情
感
?(從寫作技巧方面賞析)
答:運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寫出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
得心情。更是世人開闊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3
、你能說說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呢?
答:“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
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
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
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時的欣喜和新鮮。
4
、尾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表現的是作者濃濃的鄉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466741.html
相關閱讀: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早寒有懷 孟浩然》答案
詩歌鑒賞《逢病軍人》《河湟舊卒》比較閱讀答案
詩歌賞析:杜甫《南征》參考答案
《并州路 李宣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