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史正志為發運使,名為均輸,實盡奪州縣財賦,遠近騷然,士大夫爭言其害,?亦以為言。上曰:“正志謂但取之諸郡,非取之于民也。”?曰:“今日州郡財賦大抵無余,若取之不已,而經用有闕,不過巧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發運使以病吾民也。”旋閱其實,果如?言,即詔罷之。
知閣門事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夜草疏極諫其不可,旦詣朝堂,質責宰相虞允文曰:“宦官執政,自(蔡)京、(王)黼始;近習執政,自相公始。”允文慚憤不堪。?復奏:“文武誠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寢。然宰相實陰附說,明年出?知袁州,申說前命,中外喧嘩,說竟以謫死。
?為人表里洞然,勇于從義,無毫發滯吝。每進對,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悅輒有所隨順。病且死,猶手疏勸上親君子遠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天下傳誦之。?有公輔之望,卒時年四十有八。孝宗聞之,深為嗟悼,四方賢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靜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間,賜謚曰宣。
?之言曰:“學莫先于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此?講學之要也。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間以軍事入奏
B.下閔中原之涂炭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寢
5.對文中畫浪線部分的短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學莫先于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B.學莫先于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C.學/莫先于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D.學/莫先于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以蔭補入官列,擔任直秘閣;同時又少年老成,才能卓異,應對得體,使幕府的人都自嘆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B.發運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輸”方案,張?和士大夫們都極力反對,且言辭異常激烈。
C.宰相虞允文任命張說擔任簽書樞密院事的職務,張?堅決諫阻,并責備虞允文,終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終止。
D.張?擔任公輔時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嘆息。他去世時,賢士大夫和江陵、靜江的百姓都很傷心。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時以少年,內贊密謀,外參庶務,其所綜畫,幕府諸人皆自以為不及也。(5分)
(2)然宰相實陰附說,明年出?知袁州,申說前命,中外喧嘩,說竟以謫死。(5分)
參考答案
4.A(間:偶爾)
5. B
6.D(張?沒有擔任過“公輔”,應是“有公輔的聲望”)
7.①張?當時很年輕,在內幫助秘密謀劃,在外參預諸多事務。他的全面謀劃,幕府眾人都自認為不如。(得分點“時”、“贊”“內外”)
②然而宰相實際上暗地里附和張說,第二年命令張?出知袁州,重申張說原來的命令,朝廷內外一片喧嘩,張說最后因為遭受貶謫而死去。(“陰”,“中外”,“竟”)
【參考譯文】
張?字敬夫,是丞相張浚的兒子。以父蔭補入官列,被征召為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拜直秘閣。張?當時很年輕,在內幫助秘密謀劃,在外參預諸多事務。他的全面謀劃,幕府眾人都自認為不如。偶爾向皇帝稟奏軍事,于是他進言曰:“陛下上念及國家的仇恨和恥辱,下憐憫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驚,想著有所振作。我認為這種心思的萌發,就是因為天理的存在。希望陛下更進一步內省俯察,研習古事,親近賢人來自相輔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當今的功業一定能夠成就,而因循守舊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孝宗對他的話感到驚異,于是就定下了君臣關系之宜。
這時史正志擔任發運使,名義上是均輸,實際上是奪走州縣的資財賦稅,遠近為之騷動。士大夫爭相論說它的害處,張?也為之論說。皇帝說:“史正志說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從百姓那里收取。”張?說:“現在州郡的資財賦稅大體上沒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經費不足,那就不過是巧立名目來從百姓那里侵取罷了。”皇帝聽了驚愕地說:“如你所說,這是我借發運使的手來使百姓困苦了!”隨即查核實情,果然像張?說的那樣,于是立即下詔書罷免了史正志。
知閣門事張說拜官簽書樞密院事,張?連夜草擬奏疏極力諫說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責備宰相虞允文說:“宦官執政,從蔡京、王黼開始;親信執政,是從相公您開始。”虞允文聽了,羞怒難當。張?又上奏說:“文和武確實不可偏廢,但現在想崇尚武功來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這樣的人,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會激起武臣的憤怒。”孝宗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實際上暗地里附和張說,第二年命令張?出知袁州,重申張說原來的命令,朝廷內外一片喧嘩,張說最后因為遭受貶謫而死去。
張?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見義勇為,沒有一絲的遲疑。每次入朝論對,都一定要說心中想說的話,不會因為主上高興就順從其意。他病重臨死的時候,還親手寫奏疏勸導皇帝親近君子遠離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見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惡之心。天下人都流傳誦讀。張?有三公輔相的聲望,去世時四十八歲。孝宗聽說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賢士大夫都淚灑悼念,而江陵、靜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傷心。嘉定年間,朝廷賜他謚號“宣”。
張?的言論是:“為學沒有比分清義和利更重要的。義,是本心所應當做的,不是有所為才去做的;有所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這是張?論學的要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614599.html
相關閱讀:《并州路 李宣遠》閱讀答案
詩歌賞析:杜甫《南征》參考答案
詩歌鑒賞《逢病軍人》《河湟舊卒》比較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早寒有懷 孟浩然》答案
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