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參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
唐代邊塞的讀者,往往由于詩中所波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覺得迷惑。猜忌作者不諳地理,因此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況。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呈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講解。有的說,上句是向前縱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異。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懷主人公回望的家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會: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境地區的概括描述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曲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假想成次序展示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洋溢;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超出雪山,是聳立在河西走廊荒涼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絕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貨色數千里遼闊地區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役的典范環境。它是對全部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至于特殊提及青海與玉關的起因,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斗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義務是隔絕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統籌西方、北方兩個強敵,重要是防備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赜颍峭罗c唐軍屢次作戰的場合;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權勢范疇。所以這兩句不僅刻畫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氣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主要的地輿情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恰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涌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顯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浸透豐盛龐雜的情感:戍邊將士對邊防局勢的關注,對本人所擔當的任務的驕傲感、義務感,以及戍邊生涯的孤寂、艱難之感,都融會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黯淡的風景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意思是說:從邊塞孤城上遠眺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疆防線。上空密布陰云,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昏暗無光。這里既描寫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緩和氛圍,飽含著凄涼悲壯的情調。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登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里邊防線的,這里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間隔遙遠的三地浮現于統一幅畫面,既是設想、夸大的伎倆使之“視通萬里”,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擔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三、四兩句由情景融合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句,對戍邊將士的戰斗生活與襟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示和抒寫。意思是說,在荒涼的沙漠里,戰斗繁多,將士南征北戰,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有邊患還不清除,就決不解甲還鄉。唐代西方的勁敵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部隊多次交戰、劇烈爭取的邊防火線;而玉門關一帶,則西臨突厥,這一帶也是烽火不絕、鏖戰連年。“黃沙百戰穿金甲”就是這種戰斗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這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場的典型環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漠蕭瑟;“百戰”二字,形象地解釋了將士戍邊的時光之漫長、邊塞戰斗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斗之艱苦、激烈,也闡明將士為保家衛國曾付出了如許慘重的代價,乃至就義。然而,金甲易損,性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他們心坎豪情的直接表白。這里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搭,多次攔阻殺戮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領成功歸來,打掃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阻礙。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確當權者。詩中所寫的將士,并無久戰思歸的厭戰情感,為了保衛家國的保險,他們置個人好處于不顧,斷然地表現在大敵當前要持續奮戰到底!安黄茦翘m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勝利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好漢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碩;三四兩句之間,有轉折,二句構成鮮亮對比!包S沙”句只管寫出了戰役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觸是雄渾有力,而不是消沉傷感的。因而末句并非呻吟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本上所發出的更動搖、深厚的誓言。
這首詩的基調是悲壯蒼涼的,這與詩中色彩的奇妙應用大有關聯。
“青海長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皚皚的雪山,如銀蟒漫舞;陰云飛涌,墨色頓至。這里,“青”、“黑”、“白”三色齊涌畫面,構成了一幅檔次明顯的圖畫國畫。在這幅國畫中,詩人不僅充足施展了色彩的對照作用,而且更凸起了光線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銀輝,向人們出現出一種雪白污濁的美,而“長云”之后的一個“暗”字凌空一筆又涂上了淡玄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形成了陰森的戰爭氣氛和蒼涼的境界?赡軐ⅰ吧焙汀肮狻苯诲e起來,用暗色弱光來渲染冷色的蒼涼感,因而,這里的色彩光線已不僅僅是天然風物的屬性,色彩光線的描寫也不僅是起丑化畫面的作用,它們已融入了豐富的感想和情緒,色彩實際上已從形象的屬性回升為獨破的形象了!扒嗪iL云暗雪山”一句,實際上是采取以色彩傳情的寫法,達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詩人正確掌握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以適當的顏色跟光芒,使詩歌藝術畫面的景象恢宏寬闊,情調凄涼壯美,意境深奧高遠,赫然地體現誕生活在盛唐時期人們所共有的精力特點。
盛唐優良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維特點,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激情壯志的同時,并不躲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能夠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泛浮淺的抒情,正須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同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長處,這在此篇中也有顯明的體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475.html
相關閱讀:塞下曲?秋風夜渡河原文_翻譯和賞析_王昌齡古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_翻譯和賞析_陸游古詩
關山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白古詩
《燕歌行》譯文注釋_《燕歌行》點評_高適的詩詞
雁門太守行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