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詩人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提到,人們很輕易想到他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由于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能夠補充這種意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境期間,既號召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攬諸將推心接收,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天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避免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時節!熬爸庐悺,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節令變換之不同,這旁邊含有驚奇之意。“衡陽雁去無留心”。雁是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而而得名,所以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迷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域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漠。下邊續寫延州薄暮時候的戰地氣象:“四周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所有帶有邊地特點的聲音。這種聲音跟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構成了濃重的凄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懷蓄勢!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四周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圍繞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奮斗!伴L煙落日”,頗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韻味,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景象連綴起來,展當初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斥肅殺之氣的戰地景色畫面,隱隱地流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局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體景物的特色: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攙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伎倆,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固然經由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人的筆觸下,卻仍然留著雷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情抱。他身負重擔,防守危城,長年累月,未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造成了迥異的對照,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壯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發生。“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光上是“長煙落日”的連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悲涼之聲,深夜里傳來了頓挫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叭瞬幻隆,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彷徨于庭!皩④姲装l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聯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嘆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示將軍的好漢氣勢及征夫的艱難生涯,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豪情,濃厚鄉思,兼而有之,形成了將軍與征夫龐雜而又抵觸的情感。這種情緒重要是通過全詞風物的描述,氛圍的渲染,婉曲地轉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寬闊凄涼,形象活潑赫然,反應出作者耳聞目擊、親自閱歷的場景,表白了作者本人跟戍邊將士們的心坎情感,讀起來逼真感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481.html
相關閱讀:塞下曲?秋風夜渡河原文_翻譯和賞析_王昌齡古詩
關山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白古詩
雁門太守行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賀古詩
《燕歌行》譯文注釋_《燕歌行》點評_高適的詩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_翻譯和賞析_陸游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