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字閃讀訓練測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速讀訓練教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發揮右腦閱讀能力,必然涉及視野的寬度和眼睛的眼跳和眼停,特別是視野的寬度和眼停(或叫注視)對閱讀材料的識別與記憶能力。本項目就是通過逐漸擴大視野閱讀的寬度和眼停,來訓練你達到快速閱讀與記憶的目的。
從3、4、5、7、10、12-13、15、19、23、28-29字,到一行、三行、五行、十行、十五行直到一頁。以漸進和循環的方式按照一分鐘間隔休息5-10秒鐘,一共三至五分鐘來訓練。
訓練要在丹田呼吸狀態下進行。每天進行三種文字寬度的訓練。今天是10行、15行、一頁進行五分鐘。
第一分鐘,開始
疼,一名男性管理員就站在一名女工身后,他就為那個女工捏了捏肩膀,通常,這只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事后,那名管理員被主管找去談話,他已被控"性騷擾"。他當然為自己聲辯,主管就拿出公司規定給他看,在規定上,建議所有的工作人員肢體"不接觸"。因為,"不情愿的接觸"是性騷擾罪名中很重要的一條,為了避免這一點,干脆"不接觸"是最簡單的。不僅異性之間有這樣的問題,同性之間都是如此,因為社會上還有同性戀者。實際上,美國人對于"接觸",是遠比中國人敏感的。概念也不一樣。時間長了,我們也習慣了和美國朋友在見面和分手的時候擁抱,不論男女,一切感覺都很自然。但是,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間,美國人的個人空間要求相當高。我第一天到美國,就發現他們從我身邊走過,常常還在兩尺距離之外的時候,已經在對我說"對不起"了。因為,他感覺已經侵犯了我的空 間。在郵局排隊,人們之間的距離也會拉得很開。當然在地鐵里,尤其是大城市的地鐵里,無法做到距離拉開,但是只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距離會十分自然地馬上拉開。更不要說互相"接觸"了。這些法律法規對于美國人,是一個個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生活的公約,地方法律的改變,往往需要經過當地的公民投票。一些公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更要由立法來決定。比如說,是否可以發行彩票。我們剛到這個州的時候,這里的法律是不允許發行彩票的,之后,州長提出議案,以發行彩票集資改善教育,遭到另一部分人強烈的反對,經過大量的宣傳和反宣傳。老百姓兩邊意見都聽了一年多,最后,公民投票通過,從兩年前開始,這個州修改法律,這才開始發行彩票,你進入一個地區生活,也就必須遵從這個地方人民的公約,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有搬家的自由。但是沒有在當地違法的"自由"! ≡诿绹嗳缗C姆芍拢覀儼l現,當中國人常常以"好","不好","壞"這樣的字眼去作道德評判的事情,在這里往往是通過立法盡量把它歸入法律的范疇,并且使之深入人心。所以,剛來的時候,和美國人聊天,立即發現我們和他們之間有一個很大差別,就是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好"和"不好"的時候,他們經常只是簡單地說:"這是合法的"以及"這是非法的"。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幾年前,我們和一個從芝加哥來的北京朋友聊天,他談到有些華人老板在這里頗為摳門,有時工人加班都不給加班費。這時,他那個到美國學校接受教育才兩三年,只有12歲的女兒在一旁聽了之后,馬上本能地用英語大叫:這是非法的!我們聽了反而愣住了。很快,我們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思路。記得那次從大峽谷回來,
我興高采烈地和一大幫美國人一起談我的大峽谷之行。他們也興沖沖地和我開玩笑:這么深的峽谷,不干點什么多可惜呀!你就沒往下扔個可樂罐嗎?我脫口而出:那是非法的!大家更高興了,因為他們發現我也終于開始習慣用這樣的字眼了?吹竭@里,你也許忍不住要問了,鬧了半天美國居然是這么"不自由",那么美國的"自由"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憑什么說美國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美國,所有的地方法都不能與憲法的精神相違背。它的憲法確立了一個民主制度,憲法的修正案,尤其這個修正案的前十條,通常被稱為權利法案的,保證了美國每一個"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不受侵犯。美國人認為,假如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能夠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梢宰杂傻厮枷耄槐負氖艿浇购蛪褐;可以自由地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不必擔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必擔心受到威脅;可以自由地進行創造,不必擔心受到約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擔心家園受到入侵和破壞;可以在法律的范圍內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擔心受到誣陷和冤獄;而且,在這一切受到威脅的時候,可以請求法律的保護,甚至有權利拿起槍來捍衛自己的自由。因此,在美國教育下出來的老百姓,對于公民權利是非常敏感的。一方面,他們接受非常嚴格的"合法"與"非法"概念,另一方面,他們最關心自己在這個國家擁有哪一些法律所保障的權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切切實實地享有這些權利。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就是自由的保證。如果任何人,包括美國政府在內,試圖侵犯他們的權利,他們非跟你玩命不可。所以,我們看到,凡是有關公民權利的案例,也就是那些牽涉到憲法所保護的個人自由的案例,他們非常較真,經常一個小人物的案子就會引起全國性的辯論,甚至驚動最高法院。所以,看來我要談到美國自由的話,必須介紹美國人擁有一些什么權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介紹一下美國自由的守護神——權利法案了。這些法案對于中國人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我記得在中國的時候,我們都讀過這些法案,當時這些法案已經和美國的一些其它重要歷史文件一起,被翻譯介紹到了中國。但是,對于當時的我們,這只是一些寫在紙上有關權利的簡單條文,似乎并沒有什么現實意義。來到美國之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了這些毫無生氣的條文在美國人的生活中的如何"活"起來。說真的,看著這些條文活起來,真是非常有趣。我想和你聊的,就是那些"活"的條文。要談到著名的權利法案,我必須提一提這個國家的建立過程,因為美國這個國家的建立是非常特別的。你知道美國在建國之前有很長的殖民地歷史,當時它的大部分只是英國的殖民地。后來,這里的人越來越不滿于英國對于美洲殖民地的政策,首當其沖的是其稅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的自治,同時,引起極大民憤的,是英國立法不允許美洲的老百姓有集會自由,并且允許當地駐軍占用民房,使人民的私有財產受到侵犯,結果沖突頻起。每當發生沖突,他們面對的總是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正規軍的鎮壓,所以他們深感這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弈。想想是很有意思,最終引發的那場稱之為"獨立戰爭"的戰爭,實際上并不同于此后世界上發生的許多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獨立戰爭"沒有此類戰爭通常所具有的民族主義色彩。在當時的美洲大陸上,大多數居民來自英國,而且還有不少人的移民歷史不長,他們不僅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還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他們偏偏是想要從英皇那里獨立出來。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場反抗殖民者的戰爭,還不如說這是一場官逼民反,要求地方獨立自治的國內戰爭。事實上,當時確有許多美洲的英皇;逝烧镜搅擞婈犚贿,使這場戰爭內戰的色彩更為濃厚。
  我說這個國家的建立很特別,是因為我發現如果嚴格追究的話,你都無法確定這個國家到底算是什么時候成立的,F在美國人慶祝國慶是在每年的7月4日,是美國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的日子。美國的建國就是從那一年算起的。但是,這個時候,為時8年企圖脫離英國統治的"美國革命"剛剛開始一年,美國只是宣布了它決心獨立這樣一個目標,離開真正的獨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所以,當時的美國根本還沒有象其它的國家那樣,在成立的時候擁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象象樣樣的政府,也沒有總統,沒有憲法,沒有很多作為一個國家似乎必須有的東西,它的建國者甚至還沒有把美國的江山打下來。獨立宣言是由所謂的"大陸議會"發布的。這個"議會",只是當時英國的美洲殖民地各個地區的代表,暫時湊在一起的一個"會議"而已。這個"大陸議會"算不上是政府,它的第一次會議也不是"獨立宣言"發表那年。1774年,也就是"獨立宣言"發表的兩年之前,它已經開過一次會,決定"造反"了。只是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決定"反"的,還只是"反"英皇的不合理法令,目標并不是獨立,而只是爭取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兩年之后,他們再次開會的時候,已經經過了一段和英皇駐軍的戰爭,此時他們一致認為,不擺脫英皇的統治,他們不可能自由。這才產生了獨立的念頭,有了"獨立宣言"。因此,嚴格地說,這時,美國的建國者只是宣稱要"獨立",天下卻還遠遠沒有打下來。也許,在當時美國人的概念中,他們已經是"自由獨立的美國"了。在他們看來,總統不是什么必要條件,中央政府也不是什么必要條件,他們有關自由獨立的美國的理想,才是一個必要條件。他們認為,當他們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的理想的這一天起,美國就已經建立起來了。他們畢竟曾經是英皇的子民,獨立實際上就是顛覆英皇派駐在美洲殖民地的合法總督政府。在哪國的歷史上,造反都不新鮮,中國也有的是農民起義,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嘛,這種情況多的是?墒,美國的建國者好像和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領袖都不同,他們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當新皇帝"。他們自認是在追求一種屬于人類的理想,他們在"獨立宣言"中說,他們要求是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平等,自由和幸福。因此,他們在"獨立宣言"中,很有意思地否定了他們自己在打下江山之后必定要坐江山的合理性。他們似乎沒有看出"打江山"和"坐江山"之間有什么邏輯上的必然聯系,那么,什么是成立政府的"合理性"呢?他們在"獨立宣言"中說:"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所以,"政府的正當權利,是要經過被治理者的同意才產生的"。美國的建國者通過這個宣言明確表示,政府是人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天賦權利才組織起來的,一旦"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有破壞作用時,人民有權力改變和廢除它。"這一切都發生在打下江山之前,事實上,此后還經歷了七年的"獨立戰爭"。直到1783年,他們才打勝了這場以"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名義而舉行的戰爭。英國終于簽字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但是,獨立之后的美國人民就保證能夠得到自由了嗎?我想這肯定不是必然的。在歷史上,所有試圖推翻舊政權的力量,都擁有過一個對老百姓來說是絕對動聽的口號。道理很簡單,仗是要老百姓一起打的,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草莽力量都無法和一個現成的政府抗衡。當勝利的一天到來的時候,當得勝的將領胸中回蕩著一股豪壯之氣的時候,當初的動聽宣言后面,往往就悄悄地爬上了一個問號。獨立戰爭取勝的時候,對于勝利的將領們,應該是順勢把大權一下子攬過來的最佳時刻,因為此刻的人民心中正充滿了對他們英雄的崇敬,尤其是對華盛頓這樣一個軍隊統帥。但是,這個英雄和統帥,以及所有的美國獨立的功臣們,居然象他們士兵們一樣,仗一打完就一哄而散,統統回家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被"撇下"的美國還是沒有一個象象樣樣的政府。這事兒攤在哪個國家頭上似乎都無法想象,你說這美國的建國是不是很特別?和華盛頓有過同樣功績的世界各國偉人們,不知是否能夠理解華盛頓和他的伙伴們。我至少一度懷疑他們的"反常"舉止,是因為他們是蠻荒大陸上的鄉巴佬
休息5秒鐘,眨眨眼睛。
第二分鐘,開始
的緣故,沒有領袖的"氣質和魄力"。因為我老是很奇怪地在美國園林史里看到華盛頓的身影。華盛頓酷愛田園生活,所有介紹美國園林史的書籍,都要提到他和他這一輩人對美國園林的影響。在獨立戰爭中,他還念念不忘寫信回家,對莊園的種植進行安排,并且從英國郵購各種植物的種子。戰爭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莊園,忙在他的土地上,致力于改良品種,終日與牛馬為伍,盡情享受著歸隱田園的樂趣。以至于在1783年英國承認他們獨立之后,美國似乎還是沒有"建國"。依然沒有總統,沒有統一的稅收,沒有一個政府應該有的許多東西,一點不像一個正兒八經的"國家"。所以,當這批最初的建國者打下江山的時候,看上去他們好像就跟他們手下的士兵一樣,松下一口氣,說:這下好歹擺脫那該死的中央政府,可以自由了。所以,獨立后的美國非常松散,他們甚至把這個應該是國家的東西叫做"友好聯盟"。各州紛紛通過他們自己的州憲法,在這些州憲法里,很多都包含了今天的"權利法案"的內容,即以法律的名義保護個人的自由。獨立第二年,當時的"大陸國會"還通過了一個文件,以確認各州可以保持他們的"主權,自由和獨立"。不管這事情看上去是多么荒唐,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美國的建國者確是一批真正熱愛自由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的作為,尤其是他們在
得到這個國家之后的作為,為美國成為一個自由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美國人和千千萬萬個即將來到這個國家的移民的自由,奠定了基礎。此后,幾年的實踐證明: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如此薄弱的政府體系實在挑不起類似協調金融貿易,調節市場流通,保衛邊疆之類的重擔。于是,在美國獨立宣言發表十一年之后,在獨立戰爭結束4年之后,1787年,美國的各州代表才被迫重新聚集在一起,討論起草一個憲法,以試圖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即美國聯邦政府。但是,這些建國者們似乎對英國政府統治下的前車之鑒尚且記憶猶新,而且深痛惡絕。對于"中央政府"這個玩意兒依然疑慮重重,他們生怕逃出虎穴又落入狼口,生怕美國人民重新喪失他們剛剛得到的自由。也許你會說,這回該是輪到他們自己建立政府了,只要他們自己下定決心"施仁政",不就得了,有什么可犯難的。但是,他們似乎認為事情并不那么簡單。他們認為,國家機器自有它自己運轉機制。只要建立起來,它就會成千上百年地運轉下去。萬一走上歧途,小小百姓根本很難與之匹敵。他們從與英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深有體會,政府是可以隨時調動包括軍隊在內的強有力手段的,而人民是勢單力薄的;政府是由一大批精英組成的,而人民松散的,水平參差不齊的;政府是可以調動上千億來自稅收的財富的,老百
姓手里的小線是干不了什么的。如果沒有一種制度上的保證,那個原本期望是為人民效力的聯邦政府,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做到金蟬脫殼,變成一個臨駕于人民之上的怪物。到了那個時候,再想要"扭轉乾坤"就太吃力了。因此,在制造這個巨獸之前,他們只覺得自己是在面臨一場巨大的挑戰。美國的建國者依然面對他們原來的問題:如何虎口余生——如何制造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而人民的自由又不給它一口吃掉?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個思路是非常確定的,他們認為,所謂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東西,它就是具體的一個一個"個人"的自由,而對于這種自由最大的威脅,就是一個有組織的,有財力的,有執法權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聯邦政府的權力,如果能在聯邦政府的巨大威脅之下立法保護每一個具體的美國人的個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經實現了。鑒于上述思路,他們在起草美國的憲法的時候,也就是在確立一個政府框架,制造美國的國家機器的同時,決定同時制定一些限制聯邦政府權力,保護個人自由的條款,作為整個憲法的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權利法案"。在確定憲法的過程中,有兩種意見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一派的意見是這些保障人民自由的條款,必須與憲法的其它條款一起通過;另一派則希望政府能夠早日進入工作狀態,他們的意見認為,
先通過憲法把政府建立起來,然后再討論權利法案的條款,把它作為憲法修正案加上去。結果后一種意見占了上風。實際上,他們并沒有什么大的分歧,他們都確認權利法案的重要性,分歧只是一個時間先后的問題。權利法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它旨在限制聯邦政府權力的無限擴張。防止聯邦政府干涉和剝奪美國人民的自由。從此由憲法所支撐的美國變成了一個設計精巧的結構。政府和人民時時處于互相制約的狀態之中。這個運轉結構也是美國穩定的原因之一:政府時時處于強有力的監督之下,它就不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甚至發生大滑坡;同時,人民有了充分的自由,他們有了表達意愿的渠道以及宣泄情緒的出口,也就不容易積怨至深從而產生爆發性的破壞力。美國的政府結構也是很有意思的,以后有時間再聊。到1789年,美國的憲法前一部分才被通過。也就是說,美國打贏獨立戰爭的6年之后,美國人法定的建國日13年之后,美國政府才開始工作,美國才剛剛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他們的第一屆總統華盛頓。這個時候,美國大概可以說正式建立起來了。正是這一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人攻下了巴士底獄。整個世界都為之震動,把法國革命看作是平等自由的先驅。而在當時人們不屑一顧的蠻荒之地美洲大陸,一個民主的制度,一個自由的國家已經在非常理性的思考下悄悄建立起來了。即使我們在今天以挑剔的眼光,審視這份200年來一個字都沒有被修改過的美國憲法,都會被它所表現的人類智慧和理性所折服。權利法案,即憲法修正案的前十條,是在1791年依法被大部分州通過之后,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的。以上我所談到的歷史部分,你可以輕易地從美國的中學課本中找到,憲法教育是他們中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看到過一本中學課本,一張卡通畫形象地表現了他們前輩的思考:畫上的一個人拿著一份憲法草案說"我們需要一個有力的國家政府!'一個驚嘆號,另一個人則激動地爭辯:"你這文件上沒有列出我們的權利!!"三個驚嘆號。畫得十分生動。美國的自由就是這么開始的。但是,我會在后面向你介紹,美國人追求自由的過程實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權利法案在兩百多年來的實踐中,它簡潔的條文必須面對復雜而且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它紙面上的立法必須逐步打破甚至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習慣勢力(如種族偏見),去真正確立人的尊嚴。它不斷受到不同時代特點的挑戰,而且在將來肯定會遭遇更為嚴峻的考驗,人們為此所支付的沉重代價會一次次動搖自由的信念。所以,看到了美國的自由之后,我們常常說,自由實在不是什么羅曼蒂克的東西,這只不過是一個選擇,是一個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 義,清醒地知道必須付出多少代價,測試過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個選擇。而且,這并不是一錘定音的終極選擇。自由除了質的定義,還有量的測度。在不同的時代,自由所經受的沖擊和支付的代價是不同的,人們的認識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當必須支付的代價超過了承受能力,人們往往會選擇放棄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價是兩個分不開的話題。今天寫得夠長的了,下回再接著寫吧。我上封信所講的故事,你在回信中已經猜對了它的結果?八_斯市議會的表決結果是這樣的,由7票對3票通過: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原則下,"公眾參與"頻道重新恢復。三K黨的第一集錄像節目在1990年4月3日播出。這是一個相當有名的案例,發生的時間距離現在也不是太遠。我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想通過這個案例,讓你可以大致了解美國人現在對于言論自由的看法。因為,你已經看到,即使在美國,朝野雙方對于這個問題也是在不斷探索之中,這種探索至今也沒有停止,他們也經歷了從不寬容,草木皆兵,到更為寬容和放松,以及面對出現的新情況,再逐步加以調整的過程。呼吁言論自由的一般都是在某一階段處于少數,不利地位的政黨,團體和個人。他們總是相信,盡管自己當時處于劣勢,聲音微弱,但是真理在手,必須吶喊。尤其當他們的言論受到壓制的時候,他們之中也許有一些人真心相信,如果他們有朝一日成為多數,他們會非常自然地推崇言論自由。他們在爭取自己權益的時候,在宣揚自己的主義的時候,自由常常就是他們宣稱的目標和大旗。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過無數先例,情況經常是相反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言論自由總是在事實上僅僅成為爭取勝利的工具和手段,一旦獲勝,就常常被有意無意或是無可奈何地棄之如敝履。這種情況究竟為什么一再在歷史上重演呢?究竟是走到哪一步就出了岔子呢?言論自由的關鍵是什么呢?我想,關鍵就在于它的"內容中性"原則,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堅決地擯棄在言論自由的大門之外。只要讓"真理"二字一不小心從門縫里溜進來,言論自由就完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呼吁和宣揚言論自由的人們是很容易上"真理"的當。他們或是明確認為,或是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言論自由是走向"真理"的一條"陽光大道",覺得言論自由只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一旦走到自己感覺已經"真理到手"的這一步,言論自由被拋棄就成了十分順理成章的事兒。只要不堅持"言論中性",只要以為言論自由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終有一日,在理論和現實上,都無法阻擋一個或數個權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謂的"大多數",出來把自己宣布為"真理",而扼殺別人的言論自由。在美國,"言論自由"和"追求真理"之間的界限,是劃得非常清楚的。在這里,這是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言論自由只有一個目的,保證每個人能夠說出他自己的聲音,保證這個世界永遠有不同的聲音。而絕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們只發出一種聲音,哪怕公認為這是"真理的聲音"。
愿意理解和真正理解言論自由的原則,以及甘愿為此支付代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們在面對它的時候,往往要比事先想象它要困難得多。我敢打賭,現在世界各地正在為言論自由呼喊的許多人,都還沒有認真想過這種代價,他們若是真的看到美國的言論自由,看到那些濫用自由的人也同樣擁有的權利,保管要嚇一跳。我再舉個例子吧。你信中問起過今年的奧克拉荷馬市的大爆炸,并且關心我們的安全?梢娺@消息馬上傳到了中國。但是我想,站在美國之外,確實很難體驗這場爆炸對于這個國家的震動。這不僅僅是隔著一個太平洋造成的"隔岸觀火"感,我相信還有文化隔閡所拉開的距離。所以,我就從這場爆炸講起。爆炸發生時,我正昏頭昏腦地開車在跑長途,當時從車內的收音機里斷斷續續聽到新聞時,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也沒有去想它究竟意味著什么。當天晚上,我在一個美國朋友邁克家里歇腳。一進門他就激動地帶我到電視機前看爆炸新聞,他知道我開了一天車肯定沒機會看電視。面對電視里被開腸破肚濃煙滾滾的聯邦大樓,死者傷者包括樓內托兒所的許多幼童一片慘狀,我自然也和所有的美國人一樣感到非常震驚。你知道,兩年前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那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爆炸,由于只炸塌了幾層停車庫,死亡人數相對少的多(死亡6人)。但是,這次爆炸不僅選擇在剛上班的人員密集時間,而且大樓正面的九層全部炸塌,當時估計的死亡人數在一百至三百人之間,實際死亡人數為168人。當時,新聞媒體就把它稱之為自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本土所遭受的最嚴重的襲擊。這一說法,除了說明爆破的殺傷力之外,也隱含著人們對于這次爆破作者為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猜測。這樣的猜測應該說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美國實在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首先,美國參于了眾多的國際事務,靜下心來想想,似乎許多國家的恐怖組織都有理由將他們在國內的困境遷怒于美國,兩年前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就是一個例子。同時基于美國的特殊背景,任何一個恐怖組織都非常容易在美國的本土上,找到他們的狂熱的同胞和支持者。美國什么樣的人沒有哇!記得那天晚上,邁克還估計,在這個作案組織后面很可能有一個腦子聰明的家伙。因為奧克拉荷馬市是奧克拉荷馬州的首府,這個州在美國屬于南方并且偏中部。這個城市很少被人提起,與熱熱鬧鬧的東西兩岸大城市相比,這是個祥和寧靜的地方。和美國大多數地方一樣,用"安居樂業"來形容恐怕最為恰當。誰也不會料到這樣的地方會成為攻擊目標,當然也就不會嚴加防備。所以,挑選這樣的地方下手,還不是個狡猾的家伙嗎?接下來,誰都以為,如此大案的偵破總要有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搞出點眉目來。當克林頓總統宣稱"沒有人能在美國藏匿"的時候,我心里馬上就嘀咕,在這里要藏個人真是太容易了。美國從來沒有戶籍制度,家鄉觀念非常薄弱,我們經常開玩笑說,美國人沒有中國人的"村頭老槐樹情結",因此人員流動就象螞蟻搬家一樣頻繁忙碌。但是不到48小時,一切就見分曉了。開箱結果真是讓所有的人楞了一愣。被逮捕的麥克維和尼可斯都是典型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幾乎是一個通常所說的"鄉巴佬"。一瞬間,大家似乎稍稍松了一口氣。因為如果真是國際恐怖組織,誰知道還有沒有一連串爆炸跟在后頭。如果只是一個單獨的個人行為,這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稍一緩過神來,人們就意識到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大概有很多人,會想起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事情發生后當即發表的講話。這大概是他上臺以來,發表的最好的一篇講話了,盡管非常非常之短。大家都會想起他對于爆炸案的一句評價:"這是針對美國,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所有信仰的攻擊。"人們漸漸意識到,不論是什么人發動的這場攻擊,只要是在這塊土地上使用暴力恐怖手段,都是對美國人民所選擇的最基本的目標——自由的攻擊。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就回到了你的問題:這個國家有著什么樣的自由?這個自由有什么特殊之處?對于在這里生活了幾年的我們來說,在試圖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似乎無法回避象影子一樣緊緊跟在后面的另一個問題:美國人民兩百多年來究竟支付了什么樣的代價,才維持了這樣的自由?自由不是無償的。隨著對這一事件背景的深入了解,人們越來越清楚,奧克拉荷馬的爆炸案只是美國人為自由所支付諸多代價之一。涉案的麥克維和尼可斯都是退伍兵,他們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歹徒",甚至可以說是走火入魔的"理想主義者"。聯邦調查局曾經認為,他們身后有一個尚未發現的國內危險組織,他們還一度懷疑某一個民兵組織是他行動的后臺,該組織的領導人卻立即聲明否認。至今為止,也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任何民兵組織直接涉案。但是,他們和一些右派民兵組織經常接觸,深受他們的的影響,說這些右派民兵組織的主張是他們精神上的后臺,大概是不錯的。在上次我們去玩的"人權節"上,我們在民兵的攤位上也逗留過。當時,正是奧克拉荷馬爆炸案發生不久之后,新聞界的報導引起了我們對于民兵的好奇心。我們買了一張他們的報紙,順便和一個穿著迷彩服的民兵聊了起來。他馬上把話題引向了剛剛發生的爆炸案。并且很激動地對我們警告說,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防止政府利用這個案件,剝奪人民的權利。此話何講呢?因為在當時,新聞界大量報導了一些民兵的偏激言論,不僅引起了很多人的批評,還引出了克林頓總統措詞激烈的一番抨擊。大量的美國民兵正在宣傳些什么以及正在干些什么呢?平時一般美國人也不太清楚;蛘哒f,即使聽到看到過他們宣傳的人,大多數也不以為然。他們基本上都自稱是愛國主義者,強調民權,向全民警告聯邦政府正在日益擴大他們的權力,使人民正在逐步失去他們的自由;他們反對稅收,指責政府官員貪污腐敗,浪費了老百姓的線;他們反對政府管制槍枝,聲明他們成立的宗旨就是在政府失去人民控制的時候進行自衛,等等。對于這樣的觀點,美國人從來就不陌生。他們愿意各種各樣的怪論合法存在,哪怕再偏激一點也無所謂,只要它不是一種行動。再說,大家還想,有人對政府的行為敲敲警鐘,總比沒有好。但是,永遠有人濫用自由。你確定了任何一種自由,都會有人濫用,言論自由也不例外。實際上,盡管濫用言論自由不像濫用武器和武裝那樣看上去那么觸目驚心,
休息5秒鐘,眨眨眼睛。
第三分鐘,開始
但是,卻遠為復雜。美國民兵的宣傳各色都有。他們中間也有象麥克維那樣的偏激妄想的觀點?戳讼旅娴男麄鳎阋部梢詫γ绹哉撟杂傻娜萑坛潭扔羞M一步的了解。  有些民兵的偏執宣傳認為,一個"世界政府"既將出現,這股陰險的力量將統一擺布所有的人,這個世界將充滿仇恨和恐懼,聯邦政府和聯邦調查局是真正的愛國者的最大敵人。在一些最具有影響力的民兵團體所散發的訓練手冊中,你可以看到設計周詳的攻擊行動計劃,包括攻擊聯邦大樓,綁架重要人物,破壞食物供給和處決敵人。在這些計劃中,美國聯邦政府始終是他們的假想敵。蒙大拿州民兵是全國三個最重要的民兵組織之一。它散發到各地民兵組織的"M.O.訓練手冊"值75美元,200頁,是該團體公開銷售的出版物。里面包括以下內容:“一種涉及爆炸,或者具有極大摧毀力的行動,可以導致敵人無可彌補的損失……這需要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爆炸知識,市郊游擊隊必須冷酷無情地來執行這種行動。”對國家的經濟,運輸和通訊系統,軍隊和警察系統進行破壞性攻擊。政府機構和服務中心是較容易破壞的目標,如果市郊游擊隊員本身是工人,由他們對工業下手則更好,因為他們比較了解工廠,機械,懂得如何摧毀整個運作系統,損害力會更大。多散布有關警察失職,政府管理不當的謠言,讓錯誤的計劃落入當局手中,這種錯誤信息可以產生"一種緊張的,不安全的,不穩定的,以及對政府警覺的氣氛"。襲擊兵工廠以奪取武器,炸彈,軍需品。發展氣象預報,求生,埋伏和狙擊的技巧,以及掌握夜間透視設備,手榴彈,等等?梢蕴帥Q奸細,政府官員以及向警方自首或提供線索給警方的成員。綁架知名藝術家,運動員,或在其它領域的杰出人物,他們雖然對政治沒有興趣,但是綁架他們"可以成為一種宣傳革命和愛國主張的有用手段"。不知道你看了有沒有嚇一跳,我反正第一次看的時候,是真的問了好幾遍:這樣的出版物真的是合法的嗎?在美國,確實沒有人能夠禁止這樣的宣傳,因為它只算是抽象的指導原則,而不是正在具體實施的一項恐怖行動計劃,沒有"迫在眉睫"的危險。所以,就還沒有走出這個國家所規定的言論自由的范圍。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這幫人是絕對的"光說不練",里面出個把麥克維之類的"走火入魔"的家伙,是完全可能的。大爆炸的后果已經擺在眼前,因此,所有的美國人都知道,這正是他們所付出的自由的代價之一。當然,禁止和批評反駁是兩回事。對于各種言論不禁止,并不是說明沒有人反對。雖然,一般情況下對這一類的言論連批評都很少。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人關心,這里的書籍雜志以及各種出版物多如牛毛。只要你有線,可以"自營出版",也就是把稿子往印刷廠一送,印出來就是了。問題是你的書要有人看并不容易。書太多了,人們只挑自己有興趣的看,就是偶爾翻到上面提到的這種讀物,至多說一聲:這家伙瘋了。也就扔一邊去了。另外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各類狂人瘋語有的是,誰會去認真寫文章批評一個瘋子呢?但是發生了大爆炸,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平時人們不屑一顧的瘋言瘋語,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種報刊雜志上被提起和轉載。盡管至今為止,并沒有證據說明那個放炸彈的家伙有什么組織背景,但是,看著電視里的濃煙滾滾,天天在報導新的死亡數字。人們再看那些"瘋話",已經不敢小看它們了。各種文章開始紛紛攻擊這種濫用言論自由的行為。指責這些人煽動恐怖主義。抨擊的聲音絕對占了上風。就在這個時候,克林頓總統發表了一次談話,轟動了全國?肆诸D在四月24日,也就是爆炸案發生的5天之后,發表談話,斥責那些煽動公眾辯論的"憤怒聲音"。他說,美國的廣播電臺太多地被用于"使一些民眾盡可能陷于偏執妄想,也使我們其余的人陷于分裂,彼此不滿。他們散布仇恨,他們的言論使人覺得暴力是可以接受的……現在是我們挺胸而出,公開發言反對這種魯莽言行的時候了。"他還呼吁:"他們議論仇恨的時候,我們必須堅定地反對。他們談論暴力的時候,我們必須堅定地反對。他們發表可能引起嚴重后果的不負責任言論的時候,我們必須提出抗詰。"他還指責這些人歧圖制造國家分裂,"他們積極使用言論自由,使我們保持沉默的人更加不可原諒。因此,美國同胞們,行使你們的權力。這關系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前途,我們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在爆炸案發生剛剛兩天的時候,克林頓已經在爆炸發生的城市被問到這樣的問題:"近年來不斷有人攻擊政府,把政府形容成人民的敵人,是否有助于這個慘案的發生?"當時的克林頓非常謹慎,他拒絕猜疑作案的動機和氣氛,要求一切等到調查有了結果再說。他的謹慎是很有道理的。在美國,民間言論,尤其是民間批評,包括攻擊政府的言論,總統最好是姑且聽之。實在惱火的,也只能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聽過算了。我們以前在中國的時候,只聽說:美國人連總統都可以罵呢。覺得他們真是夠"自由化"的。到了這里之后,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發現美國總統是著實不那么好當?偨y時時刻刻幾乎都在受攻擊,上層政界對手的攻擊盡管激烈,但多少有點禮儀章法,一到民間,就花樣百出,全無章法可言了。冷嘲熱諷,人身攻擊,破口大罵,什么都有,而且都不是什么私人場合。各種形式的攻擊不是在廣播,就是在電視里。報刊雜志上,漫畫滿天飛,電視里我們還看到過被演員丑化了的克林頓,長的真象,口氣手勢也維妙維肖,就是特丑。尤其是在保守派的"談論節目"里,克林頓及其夫人一直是主持人不離口的攻擊嘲笑對象。反政府言論最激烈的要屬基.戈登.利迪,他曾經在他的節目里說過,如果在練槍的靶子上寫上克林頓總統和夫人的名字,"就可以增加瞄準度"。對于這一切,美國總統是無權禁止的,也沒有任何機會來點兒打擊報復穿小鞋之類的小動作。政府也無權過問。這不僅僅是克林頓有此麻煩,歷屆總統都是如此?墒牵偨y也是凡人,一肚子火氣可想而知。退一步說,就算總統是"君子之腹",不可以"凡人之心"度之,他或許對那些私人攻擊全不去在意。但是,面對那些給他和政府帶來巨大麻煩,煽動了選民怒火的"言論",會直接影響他的政治前途,他沒法無動于衷。不過,不論總統的感受如何,不論他心里是多么想讓那些家伙"閉嘴",他最好還是不作或少作反映。因為在美國,除了憲法,誰說了也不算?偨y和政府,最大的忌諱莫過于違憲。對民間批評攻擊政府的言論提出疑議,多少會涉嫌干涉言論自由,除了收效甚微,還有可能有損自己的政治形象。所以,一般總統很少去反攻民間的批評言論?肆诸D以前也曾經對保守派的"談論節目"和主持人作過反攻,但很難說就是成功之舉。我想,在拋開他一開始的謹慎態度,發起這場舌戰之前,克林頓是考慮過的。首先,爆炸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機;其次,由于處理此案得當,他的聲望正在大大上升;再者,他順應了一片對過激言論的譴責聲,應該很符合恐怖事件陰影下的民眾心理。你已經看了上面他的那段講話,再想到大爆炸的背景,也許你也會覺得,這是一篇很普通,很"義正詞嚴"的講話。但是,在美國,事情遠不那么簡單。他的講話立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盡管克林頓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一般人都認為他是針對保守派的"談論節目",這些節目的"名嘴"們立即就出來迎頭反擊。一方面,他們指出保守派與恐怖主義者之間根本沒有關系,聽眾最多的節目主持人拉稀.林堡說,"這些瘋子(指爆炸案嫌犯)與主流保守派之間絕對沒有關聯,持不同觀點和心懷仇恨之間有很大差別。"另一方面,他們指責克林頓把二者混為一談是"有意栽贓"。盡管對政府持不同觀點的人有時也言詞激烈,但是克林頓的講話,由于他的地位不同,就有煽動人們起來攻擊壓制政治反對派言論的嫌疑,這在美國是犯忌的?肆诸D指責的"憤怒聲音"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在法律上并沒有什么界定。也沒有明確證據,說明有人放炸彈是因為聽了哪一個"憤怒聲音"才去干的。克林頓的話也就有"橫掃一片"和"擴大打擊面"之嫌。克林頓的這一番話本身并沒有什么新鮮的,我前面就介紹過,很多人在爆炸案發生以后,都試圖對一些濫用言論自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批評。但是,克林頓忘了,他不一樣,他是總統,他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民間的各種"聲音"。他在講話中還曾詰問這些"憤怒聲音":"你們以為你們是什么人?"他的意思是,你們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代表人民。但是恰恰是這樣的問題,讓反對者又在廣播里發出"憤怒聲音":"我們是什么人?克林頓先生居然問我們是什么人!我們是納稅人!我們是你的選民!我們原來是指望你為老百姓服務的,你倒反過來問我們是什么人!"克林頓的疏忽,正是他自己忘了問自己:我是什么人?因為,眾所周知,他始終是他所指責的各種反對派"憤怒聲音"所攻擊的當事人。他在大爆炸之后,對概念模糊的"憤怒聲音"發出抨擊,就很難擺脫借故出氣,趁機壓制反面聲音的干系。人們甚至完全可以提出那個民兵向我們提出警告:要防止政府利用爆炸案,剝奪人民的權利?傊肆诸D總統的一番話,并沒達到他所預期的反應,甚至可以說是引起了一些相反的效果。同時,你也可以看到,言論自由在美國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奧克拉荷馬大爆炸對于美國確實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克林頓一再提出的反恐怖法一直得不到通過,甚至在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之后,都不能在國會通過。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后,參眾兩院卻很快通過了反恐怖法。但是,這立即引起了全國民權組織和知識階層的強烈關注,相信它的實行遠不是那么簡單,它的一些條款引起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可能最終會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戰。你也許要感到奇怪,"反恐怖"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怎么也會有人反對呢?因為反恐怖法的內容包括增加司法人員,加強司法當局追蹤電話,檢查信用卡和其他記錄的能力,限制死刑犯上訴的部分權利,以及在涉及化學和生物武器的案件時可以動用軍隊,等等。這些條款顯然是加強和擴大了聯邦政府的權限,而美國人的"公民權利"也顯然有可能受到威脅。這些權力只要稍微被濫用一下,美國人的自由馬上就會岌岌可危。因此,所有的人對這一類的問題都非常謹慎。象這樣的反恐怖法,一般來說,總統是很難使國會讓步的,我剛才已經說過,即使在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被國際恐怖主義分子炸成這樣,國會都拒絕讓步。這次國會能通過這樣一個法案,正是驗證了克林頓總統在爆炸之后的那段講話,這場爆炸是對美國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對于自由"信仰"的攻擊。因為,在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自由就會被逼得讓步。美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思路,與我們原來的東方文化背景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里的華人社會,即使他們的多數已經入了美國籍,相對來說,還是遠比其他美國人對聯邦政府有更大的信任度。對于美國聯邦政府權限的擴大,也遠沒有象美國人那樣懷著重重戒心,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比起他們的文化背景中,千年歷史以來的任何政府,美國政府的權力都要小得多,美國總統相比之下也要可憐得多。因此,在美國的中文華人報紙上,華人所寫的介紹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文章,會在大標題上把聯邦調查局稱為"美國最受尊敬的聯邦機構",這對于很多的美國人都是無法想象的。我已經談到過,美國的建立過程是很不一般的。美國在建國13年之后才有了一個正式的政府和總統,實際上,這個政府在當時比起其它國家的政府,仍然是缺少很多東西的。比如說,各州有自己管理治安的警察,而聯邦政府是沒有警察或者類似警察的機構的。這種狀態居然持續了一百多年。以至于犯罪分子只要從甲州逃到乙州,警察就只能望洋興嘆。并不是美國人愚蠢到了連這點簡單道理都不明白的地步,而是他們認為,一個有著極大權力的聯邦政府再加上一個強有力的警察機構協助的話,距離控制人民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自由和安全,自由和代價,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的選擇。即使在美國,自由也不斷在讓步。盡管美國人對有可能產生一個沙俄式的秘密警察機構懷有極大的恐懼,但是,在犯罪的攻擊下,國會在1907年終于讓步,同意成立一個20人編制的針對國內犯罪問題的調查局。現在看來,國會當初的顧慮并不是毫無道理的,美國老百姓始終對聯邦調查局憂心忡忡也不能說是過慮。因為,美國的建國者在200年前就已經知道,國家機器是有它自己的運轉機制的,一旦你把它建立起來,就由不得你了。  近90年來,聯邦調查局已經發展成了美國最大的聯邦機構,每年的經費高達十五億美元,擁有22,000名雇員,60個分局遍布全國,另有15個國外分支機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指紋中心,以及全世界最先進的實驗室。它在打擊美國的犯罪上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美國人很少以此感到自豪的。因為,調查機構越發達,他們越感到自由受到威脅。這也就是美國人對反恐怖法始終不能放心的緣故! ∶绹F在對于聯邦調查局的權限,實際上還是控制很嚴的。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前,就有一些研究右派民兵的學者,向聯邦調查局提出過警告,說這些組織中的一部分人,有十分危險的進行恐怖活動的傾向。但是,他們所得到的聯邦調查局回答是,我們無權作任何事情。因為他們不可能憑這樣的警告,或者說,憑一個傾向,就取得類似竊聽電話之類的行動許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現在每年聯邦調查局得到法院許可所進行的竊聽,平均每年不到850次,你可以看到,對于有大量國際販毒集團和國際販運人口集團等等集團犯罪的國家,這個數字是非常低的。對于這個問題,也同樣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平衡,控制過嚴,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不利于打擊犯罪,松一松,公民權利馬上失去保障。這也是總統和國會,司法部官員和民權組織以及專家學者們,始終爭執不休的聯邦調查局的權限問題。還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在經過了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后的今天,在犯罪問題和恐怖主義節節升高,美國國會通過反恐怖法的時候,美國人民擔心的是什么呢?在最近美國民意調查的結果中看到,半數以上的美國人依然回答說,他們擔心聯邦政府侵犯他們的隱私權。犯罪有可能奪去一些人的生命,但是,只有在聯邦政府的權力擴張失控的時候,他們有可能失去整個自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就提出,要建立一個規模巨大的全國性電話監聽系統,這個系統將使執法人員在某些犯罪率高的地區,有同時監聽百分之一電話的設備能力。當然,有這個設備能力,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更方便地得到法院的竊聽許可。即便如此,這個建議還是使美國人大驚失色。聯邦調查局的官員再怎么解釋,也無法使美國人相信這并不會影響他們的隱私權。這一設想剛一出籠,已經引起了民權組織的嚴重關注和不安。迄今為止,在安全與自由面前,美國人還是選擇自由,還是選擇繼續支付代價以保留自由。因此,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后,美國人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不作過度反應,也就是說,依然按照他們過去所制定的原則行事。他們所做的只是逮捕確有證據的有行動的刑事嫌疑犯。至今為止,在押的還是只有兩名。其中一名嫌疑犯尼可斯的兄弟,曾經被拘留,可是證據不足馬上就被釋放了。當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在記者面前依然是一套套的反政府理論。但是,美國人還是認為,對于沒有參與"行動"的他,還是必須給他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對于有證據的兩名嫌疑犯,美國人也還是打算保護他們作為被告的公民權利,為他尋求一個公平的審判。在被炸的聯邦大樓毀去之前,還是留有充分的時間,讓被告的律師尋找對他有利的證據,并且考慮把他移到其它州審判,因為擔心在爆炸發生的州,當地陪審團受的刺激太大,可能會影響審判和裁決的公正。甚至,在審判之前上訴法院還換下了主審法官,原因是該法官的法庭和辦公室在聯邦大樓被炸時受損,他的一些職員受傷,上訴法院在撤換法官的命令中說,"根據這些情況,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無法不對艾利法官的公正能力存疑"。另外,民權組織和知識界還是在對反恐怖法的一些條款提出質疑,以防止爆炸引起的過度反應侵犯人民的權利。但是,你也許注意到了,我說的是"迄今
現在停下來,作眼睛保健操:(要求與方法和圖見第七課)
現在停下來,用2——3分鐘時間,閉目回想一下上面所講的內容,你能記憶多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udu/20133.html

相關閱讀:速讀訓練常見問題及解答
自我訓練速讀八法
視點移動訓練
淺析快速閱讀中的計時訓練的速讀作用及功效
文字閃讀練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