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背景,亦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進一步理解“邦國、王國、帝國”框架下的中華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趙輝提出,對于古代社會的復原研究,需要源自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乃至文獻史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指導。
套用西學概念會遮蔽中華文明獨特性
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而石峁城址的考古研究,使我們對于中華文明起源有了一個重新認識。
四川大學教授徐新建認為,西學“文明”、“史前”這兩個概念對于漢語世界的歷史表述既有敞亮,又有遮蔽。“史前”這一術語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將人類歷史一分為二,并以文字為中心,凸顯了“文明”的核心地位。套用西學概念進行中華文明探源,的確會造成對中華文明獨特性的遮蔽。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前主任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中,就曾反思西方考古學的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三時期”說。西方考古學的“三時期”說中缺了一個玉器時代,其原因是玉在西方的重要性不如中國。他認定“玉器時代在中國正好代表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的轉變,亦即從原始社會到國家城市社會中間的轉變階段,而這種轉變在中國社會史上有它自己的特征。”雖然玉器時代之說在目前還爭議頗大,但中國學界對此的研究,可能會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劃分貢獻出獨特的中國經驗。
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夏鼐就提出了文明起源課題,此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成為學術界的持續性熱點。“九五”期間展開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創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聯合攻關、共同解決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問題的先例。此后,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為主體,國內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并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決古老的、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形成和發展的問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里有幾個層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發展的概念,所謂文明起源就是社會從一個平等簡單的結構走向復雜、有等級的結構(階級、國家的產生)的變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國家的出現為標準。國家是文明社會形成的標志。但國家的形成是一個過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國家出現后還在不停地發展變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1256.html
相關閱讀:
考古發現奇特骨灰盒 神秘古塔或是耶穌墓室
諾亞方舟再現世間 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發現了巨型木結構
古代男子宮刑過程揭秘:較高致死率
中國歷史上9大奇葩狀元:看誰臉皮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