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第七屆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及曲陽縣政府在曲陽田莊古墓發掘工地聯合舉辦“走進魅力曲陽,探秘千年古墓”公眾考古活動。不少專家、學者以及對考古感興趣的市民,在這里探訪了神秘的千年古墓。
古墓彩繪彰顯精湛藝術
一進古墓挖掘現場,古墓龐大的規模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為之震撼。古墓北枕峰巒,南憑案山,青龍白虎左擁右抱,秀水環流玉帶纏腰。墓地選址匠心獨具,昭示著墓主顯赫的地位。因此自古即有盜賊覬覦,近年來更是屢遭盜掘。為了有效地保護古代文化遺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按照河北省文物局的指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曲陽縣文化旅游局組成考古隊,自2011年5月開始對田莊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如今考古發掘已逾一載,塵封千年的古墓漸漸顯露出非凡、大氣的面貌。墓葬南北長達66米,封土直徑34米。封土由內、外兩圈組成,形制獨特,制作考究。地下結構由墓道、前庭、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組成中軸,側室及耳室分列東西,目前發現墓室總數已達12個之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說,墓葬結構完備,形制復雜,即有時代特征又顯地方特色。“如此規模宏大、形制特殊的磚室墓在全國極為罕見,河北省更屬首次發現。”
目前已經完成了對前庭東耳室及前室的發掘,前庭及后室的發掘正在進行中。東耳室結構保存完整,平面呈圓形,穹隆式券頂。墓頂繪有星象圖,墓室壁有仿木結構的磚雕,在柱枋間有花卉紋彩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張春長說,墓室里的花卉彩繪非常細膩,至少有5種顏色,通過彩繪足以看出當時精湛的繪畫藝術。
古墓昭示5個保護階段
在前庭及墓門部分雖然上部破壞嚴重,仍能窺見其規模的宏偉與氣勢的雄壯。墓門的券洞上方發現有“大今皇統九年三月日重修保”字樣的銘文磚,揭示了墓葬在金代修繕過,而且不止修繕過一次。謝飛說,根據兩個原因可以推斷是當時百姓對墓地進行的修繕,一是在字樣中發現了“今”的別字,二是用土進行的修繕。“百姓沒有錢,只能是用最簡單的材料進行修繕,如果是官家進行修繕,也不會出現別字。”
“你看,那些墻磚壘得壘得非常筆直,可見當時的技術非常高。”謝飛指著墓門告訴記者,古墓的保護經歷了5個層次,最底下一層是磚,第二層是石塊,第三層是磚石混合層,第四層是“大今皇統九年三月日重修保”字樣的銘文磚,最上面一層是挖開的磚層。“可見當時人們對古墓的保護意識就比較強,總是在不斷的修繕古墓。”
古墓前室呈八邊形,內切圓直徑達到7.8米,前室東、西兩側有券門通向四個側室。后室正在發掘中,平面呈近圓形,亦為仿木結構,磚雕鋪作制作精良。已暴露體量較大的漢白玉石材多塊,推測應和墓主的棺槨相關,細部雕刻及裝飾極為考究,體現了墓主的非凡身份。
謝飛說,“據推測,墓主人或許會是王處直的哥哥王處存,如果不是王處存的墓,也應該是節度使或者節度使級別以上的人物。由于目前還沒有發現墓志,墓主人的具體身份有待于進一步確定。”
出土的一些仿木結構磚雕和豐富的漢白玉石材與雕刻,彰顯了曲陽的雕刻工藝的傳統,并出土少量的銅鎏金飾品和鮮艷奪目的彩繪,不僅凸顯了墓葬的奢華程度,也對研究晚唐——宋初的歷史、葬俗以及雕塑、繪畫、儀服等,都是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利用價值。
目前根據墓葬形制、斗拱結構、壁畫風格及出土的漢白玉構件、蓮花紋瓦當、細白瓷器等特點推測,該墓時代約在中晚唐至五代宋初。張春長說,墓葬規模巨大,結構復雜,墓主身份顯赫,墓葬內涵豐富,伴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期待有更多的發現。
公眾親身體驗考古過程
在古墓現場,為了便于公眾體驗勘探、發掘、整理等考古環節,考古隊特意設立了公眾考古體驗區。來自河北省委黨校的研二學生朱曼對考古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考古隊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考古體驗過程。
在一個長約四五米、寬三四米的墓坑里,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告訴朱曼,在發掘之前,一定要先看看土壤的干濕程度,一般表皮土壤較潮濕的地方,下面可能會有東西。朱曼用手摸了摸土壤,選了一塊較為潮濕的土壤開始進行探寶過程。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朱曼先是用二三十公分長的竹簽試探地下是否有物品,在用竹簽插了二三十處地方之后,朱曼在一個墻角處終于找到了目標。工作人員告訴朱曼,不能直接用小鏟子挖,要先用手把土往兩邊刨開,再用鏟子小心挖掘。在挖掘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擴大挖掘范圍,以免損傷實物。在考古工作人員的不斷糾正下,朱曼終于看到了一個白色瓷瓶的瓶口,然后用毛刷仔細掃瓷瓶周圍的土,從瓶子兩邊挖土,直到瓶身露出來。就在這時,工作人員告訴朱曼,需要對實物進行拍照,才能繼續進行最后的挖掘。
“哇,我終于親手挖出一個寶貝。”朱曼拿到自己挖到的瓷瓶后,興奮極了。“通過親身實踐的過程,確實體驗到了考古工作的不易。”
看到朱曼挖出了寶貝,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也都紛紛去體驗挖寶的過程。學習考古學專業的劉坤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也看過一些古墓,但是還沒有看到過這么規模宏大的古墓,“這次能到這里來看看真實的考古過程,可以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更好的和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對考古工作的理解。”
在考古和公眾間搭建一座橋梁
張春長說,古墓的挖掘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更好地挖掘古墓,下一步將同當地政府共同搭建保護棚。在古墓挖掘完畢之后,將建立遺址博物館,將古代文化更好地傳承下來。今后,文物部門將不定期組織一些公眾參與的考古項目。
“公眾考古活動旨在為考古和公眾搭建一座溝通之橋,公眾從中加深對考古、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喚起民眾的文物意識,弘揚優秀文化,同時,考古工作者也從中積累了通過本職工作為公眾服務的經驗。”謝飛說,公眾考古活動的舉辦也將進一步提升曲陽縣文化遺產品質的內涵,促進當地政府振興經濟、發展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規劃。對于促進河北地區考古學研究以及區域歷史文化研究、帶動河北文物保護事業和文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4040.html
相關閱讀:
26億年前的古老水 苦澀 黏稠 味難聞
墨西哥發現千年木乃伊狗 或揭神秘遠古部落狩獵傳統
中國古代第一位女皇帝竟然不是武則天
盤點最神秘丑陋的遠古動物:比恐龍更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