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之夜,華燈溢彩,浩月當空,梅花綻放,少女們結伴同行,游賞燈會,尋求愛侶。
明代著名作家湯顯祖曾寫過一篇傳奇小說名叫《紫釵記》,也稱作為《霍小玉傳》。這篇小說寫的是隴西書生李益,在京都參加春闈科考期間,流寓于長安新明里。
恰逢上元燈會,與同窗好友崔允明、韋夏卿三人前往燈會觀賞。途中恰遇盧太尉父女。盧家五小姐燕貞見李益相貌俊美,暗生愛慕之心,便暗示父親要招李益為東床快婿。李益當即以萍水相逢、豈能即結鳳鸞而婉言拒之。古代燈會
李益等人隨后游賞燈會,途中拾得紫釵一枝,知是家道中落的霍王千金霍小玉之物,遂藉還釵之便,李益和霍小玉二人一見鐘情,互相愛慕,共結秦晉之好。盧太尉得悉其事,乃借故流放李益赴塞外,以拆散一雙恩愛鴛鴦,并唆擺是非,霍小王深受其害,思夫成病,幾乎處于山窮水盡之地。盧太尉更是不惜高價收買紫釵,然后召回李益,示以紫釵,來證明小玉變節改嫁,并利誘威迫,使李益與女兒燕貞成婚。
小玉聞訊悲痛欲絕,便前往臥佛寺盡訴冤情。黃衫客知其冤屈,遂施加援手,教之闖盧太尉府索夫;粜∮袂巴靖鞣,被盧太尉阻撓,并誣李益有反唐詩句,以誅九族作威脅。
正當盧太尉欲施棒打之刑時,黃衫客趕到,怒斥太尉作惡作端,革去其職。故事至此,有情人終成眷屬,李益與霍小玉乃同諧到老,白發齊眉。《紫釵記》說的是古代情人幾經波折的悲喜劇,但這對情人的相識相戀的時間正是在上元燈會,而上元燈會古人也叫做上元節,其實上元節就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由于上元節不僅要觀燈,而且要吃元宵,因此這個上元節也就是如今人們稱作的元宵節。
對于上元節這一中國古代青年男女的情人節,歷代著名詩人詞者多有佳句。北宋一代名臣歐陽修曾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這首詩寫的就是前后兩年情人節上青年男女約會見面的纏綿悱惻的悲喜情景。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把一對情人觀燈相會寫得更是細膩生動,令人嘆為觀止。詞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傳統戲曲中的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無不說的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情人相約相會的故事。
古代的上元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上元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古代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最佳時機,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心儀的戀人。
當然,對于那些已經定情的青年男女,上元燈會更是他們相約相會的大好時機。因此,自古以來,上元節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在古代的寶島臺灣,還有著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偷挽菜,嫁好婿”,也就是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上元燈會還出現樂舞百戲的表演,成百上千的宮女走出皇宮,和民間少女在亮如白晝的燈火下載歌載舞,這叫做行歌、踏歌。這些宮女雖然不能隨意挑選自己的戀人,但她們十分羨慕民間女子與情人相會的自由生活。
近幾年來,由于西方的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的習俗涌入中國,國內的一些民俗專家便呼吁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古代美女賞燈會
他們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不僅觀燈、猜謎、吃元宵,而且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元宵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有內涵、有傳統,含蓄內斂,韻味十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405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