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陽發掘出的魏晉時期墓葬,認為墓主是曹操的,提供的重要證據之一,便在那幾枚銘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等的石碑。
曹操在東漢末年,被封為魏王,死后謚號“武”,故稱魏武王。至于追尊為魏武帝,那是曹丕篡漢以后的事兒了。如果石碑不是偽造,那么“魏武王”確實很可能就是指的曹操。
冉閔
然而,歷史上的河北地區,還有一位威名赫赫的人物,也能與魏武王扯上關系。他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孤單梟雄——冉閔。
冉閔,漢族,有文獻記為“染閔”,公元350年,建立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冉魏。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是拯救了漢民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稱。在大混戰中,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公元352年,為慕容俊所執后斬于遏陘山,后被追封為武悼天王。
當年三分歸晉,而腐朽的西晉短短幾十年就在內戰中崩潰。匈奴、鮮卑、羌、氐、羯等五個少數民族,乘機起兵殺入中原。很快,西晉滅亡,晉皇朝遷居到長江南岸,建立東晉;而中國北方則淪為少數民族征戰殺伐的戰場,漢族百姓經常慘遭屠殺和奴役。
冉閔的祖上,曾是漢朝的將軍。羯族人入侵中原時,俘虜了冉閔的父親冉瞻。因為冉瞻驍勇善戰,被羯族首領石虎收為養子,高官厚祿地養著。
后來冉瞻生下冉閔,身長八尺,有勇有謀,石虎更是愛得和親孫兒一樣。石虎成為后趙國皇帝之后,冉閔擔任了后趙的重要軍職,南征北戰立下許多軍功。
然而石虎本人荒淫殘暴,虐害百姓。石虎的兒子們個個陰險毒辣,為了爭當繼承人,老爺子還在世就自相殘殺。等到石虎歸天后,那幫羯族頭目更是鬧翻了天。冉閔乘機率軍奪取了政權,于公元350年自稱皇帝,國號“大魏”。
接下來,他聯合河北地區的漢族軍民,頒布了“滅胡令”,對整個河北乃至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展開了滅絕性的大屠殺。在仇恨的屠戮中,數以百萬計的少數民族,或被殺掉,或被迫遠遷他鄉,沿途死傷無數。
因為這一次酣暢淋漓的報復,冉閔被現在很多網友捧為“華夏文明的救星”“漢族的民族英雄”。
然而冉閔本人的戰略眼光和政治手段都相當有限。他稱帝以后,打開倉庫散糧給百姓,然后就窮兵黷武,率領幾十萬大軍,四面出擊,與羯族、羌族、鮮卑族等打仗,到了“無月不戰”的地步。雖然冉閔本人英勇善戰,多次擊敗敵軍,但在這種四面受敵的形勢下,兵力還是漸漸削弱。
公元352年,冉閔率領一萬步兵,與鮮卑族第一名將,前燕國慕容恪的數萬騎兵,在廉臺展開血戰。冉閔以寡敵眾,竟然連續擊敗了燕軍十次。最后,慕容恪采用“連環馬”的戰術,才將冉閔所部擊潰。冉閔奮力拼殺,突出重圍,卻因為跨下寶馬征戰過久累倒,而被俘虜。短命的魏國也隨之滅亡。
前燕國皇帝慕容俊問冉閔,說你一個奴才怎么也敢稱帝?冉閔說,你們這些人面獸心的蠻夷都敢稱帝,我一個英雄如何不敢?慕容俊大怒,就把冉閔送到遏陘山(在今天遼寧省朝陽市)殺了。
結果,遏陘山周圍七里草木都枯萎了,而且從那時開始,連續五個月干旱,沒有下一滴水。慕容俊慌了,只得派人祭祀冉閔,并謚他為“武悼天王”,當天就下了大雪。
冉閔短暫然而富有激情與傳奇的一生結束了,留給歷史無窮的臆想。那么這一位可否是安陽墓葬的主人呢?
鮮卑族名將慕容恪
支持的論據有幾點。首先,墓葬發掘的地點在安陽市安豐鄉,距離古代的鄴城不到20公里,而冉閔稱帝的大本營正是在鄴城。其次,冉閔稱帝的國號為魏,而他一生征戰殺伐,當得起“武”的謚號。其三,冉閔在戰場上慣用雙手兵器,一把是雙刃矛,一把是鉤戟。這倒也能和墓葬中的“格虎大戟”扯上山寨版的關系。
不過否定的論點也有不少。從時間上,冉閔之死比曹操晚了130余年,不知能否落入目前考證墓地年代范圍之中。其次冉閔被慕容俊殺于遼寧省的遏陘山,史料中并沒有殺死后移葬鄴城的記載。其三,由于冉閔建立的魏帝國實在太短命,根本來不及給他辦葬禮。如果安陽墓葬是冉閔的部下在亡國后偷偷為他建的,那么似乎應該稱他為“魏武皇帝”而不是“魏武王”。至于鮮卑人方面,謚冉閔為“武悼天王”,那么能否簡稱為“魏武王”,也是讓人費琢磨的事兒。
當然,如果在年代上,安陽墓葬有可能屬于東晉時期,那么,也完全可以推測,在冉閔死后,他的部下得到了統治者的允許——這統治者可能是前燕鮮卑族,或者前秦氐族,甚至東晉漢族,為他們的首領立墓葬。無論那一路統治者,都不會承認冉閔的稱帝,所以在墓中寫上魏武王,算是一種折中。
不過,即使安陽墓葬真是武悼天王冉閔,那個60歲左右的男性頭蓋骨,也肯定不會是他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在公元311年左右,冉閔的父親冉瞻為12歲。以此推算,到公元352年冉閔被殺時,即使他父親冉瞻活著(事實上冉瞻死于328年,不到三十歲),也不過五十歲左右,冉閔自己的年齡不會超過30多歲。
這與安陽墓葬中男性頭蓋骨的年齡,相差實在大了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5153.html
相關閱讀:
兩百萬年前南海海底濁流激蕩
復原未知動物化石 全身釘狀物或為章魚魷魚祖先
廣西發現6千年前年齡僅1歲幼兒墓葬 廣西境內年齡最小的墓葬
四億年前魚類化石研究新發現 牙釉質或源于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