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能宇宙射線“踝”結構 或隨原子核電荷變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宇宙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9月19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發布了高能宇宙線實驗KASCADE-Grande項目的數據分析成果:所謂宇宙線的“膝”,即能量譜中的一個拐折,對于輕和重的初始粒子以不同的能量出現。此外,科學家還成功在“膝”之后識別了“踝”的結構。

宇宙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是各種天體演化過程的產物,攜帶著這些過程的豐富信息。對宇宙線的研究已成為天體物理學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以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為主的國際項目KASCADE-Grande就是世界著名的高能宇宙線實驗之一。

從2003年開始運行的KASCADE-Grande實驗包含探測面積達700×700平米的塑料閃爍體陣列,將原初粒子的測量能量延伸到10的18次方電子伏特。相比較而言,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質子束流最高設計能量僅為7TeV(萬億電子伏特)。

通過37個檢測站,KASCADE-Grande實驗測量了近10年中高能量初始宇宙線粒子所引發的“廣延大氣簇射”。試驗區域內初始宇宙射線粒子引發的能量從10的14次方至10的18次方電子伏特的次級粒子簇射都可以被測量。該實驗已于2012年結束,現在科學家們通過記錄數據的總體分析再次發現科學亮點。

KASCADE-Grande實驗的一個重要成果是證明了發生拐折的高能宇宙線的能量譜,也被稱為“膝”,對于輕和重的初級粒子以不同的能量出現。膝的位置似乎隨原子核的電荷變化:實驗發現“鐵膝”比“質子(氫原子核)膝”的能量高26倍。

從目前的KASCADE-Grande實驗數據可知,銀河系內可以被產生和存儲的宇宙線粒子能量大約只到10的17次方電子伏特。擁有更高能量的宇宙線粒子應源于銀河系之外。從銀河系到河外星系的宇宙線的過渡能量范圍略高于10的18次方電子伏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4060.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