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9月23日消息,近年來,我國衛星發射次數不斷上升,多顆衛星在太空運作帶來了大量的數據處理,這些數據在我國災害監測服務,信息挖掘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并推送給全國各類用戶使用。
近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公布了9月3日閱兵當日,由高分二號衛星、資源三號衛星及實踐九號衛星捕捉到的閱兵現場精彩瞬間。圖片可清晰辨別天安門前的車輛與方隊。
資源三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民用高精度立體測繪衛星,2012年1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迄今為止其精度在國際同類衛星中仍然位居前列。如果用資源三號衛星拍攝2.1米分辨率的閱兵方隊圖像,則各個方陣之間的距離及車輛的多少,都會清晰可見。遙感衛星的作用可不止于拍攝重大活動:地面大范圍監測,信息挖掘,預防洪水、森林火災的發生等,才是遙感衛星的重要應用。
這么多顆衛星同時運作,地面的數據處理量將十分巨大,而中心衛星數據處理的多種技術需要提升,F在,中心已經突破了一些關鍵技術,包括地面系統的逆向定資、定軌,高精度定位,海量存儲和數據檢索。目前,衛星的在線數據存儲達到了10拍,每天也會產生超過10太的數據需要存儲。
所有的數據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不能刪除,因此,隨著數據量的增加,硬件采購成本也逐漸增加,1太容量的硬件需要幾千元到一萬元,每天購買硬件的費用將近十萬元。而中心的數據計算能力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省級云計算中心的處理能力,F在中心最核心的技術,是高效地讓衛星最大化地獲取有用數據;其次是數據分發,面向國際和國內提供數據。
中心的用戶分布全國,有將近3000個法人單位,1萬多個注冊用戶。如何將衛星獲取的高質量數據在短時間內推送出去?首先,可通過專線、點對點光纖等,在衛星接收完數據的兩小時內推送給部委級用戶。另外,利用電子商務,給互聯網單位推送一些數據。
現在,中心存檔數據的量已經很多。今年7月,中心分發的數據量已超過1000萬件,相當于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的數據推送之和。
數據拿到之后有什么用途?在汶川地震時,通過遙感衛星收集的數據,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滑坡、堰塞湖的情況;巴基斯坦發生地震,可緊急調配衛星拍攝發生地震時的場景,通過檢索之前的背景數據,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地貌,兩者對比后觀察受災情況。
在馬航失聯時,中國調用了一些衛星進行監測,雖然最后沒有通過中國衛星找到馬航的蹤跡,但是體現了中國獨立運用衛星數據進行調查的能力。衛星也為水利部、國家林業局、防火辦等提供數據,調查森林火災、濕地情況等。
國際上一旦發生重大災害,有衛星遙感技術的國家都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創始國之一,每8個星期會作為輪值負責人來值一次班,值班的辦公室坐落在中心。從2008年到現在,中國遙感衛星已多次開展全球災害監測服務,包括日本海嘯、地震等。另外,中國還與南非、泰國、東盟多國有合作,希望讓中國的衛星接收站在海外落地,幫助其他國家進行災害監測或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5625.html
相關閱讀:
遠古火星或存液態水和大氣層 具備孕育生命條件
美國宇航局計劃2016年執行“OSIRIS-REx”計劃
盤點宇宙9顆奇怪的星球 或有人類能居住的地方
星系內星爆釋放“超級風” 風速達每秒數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