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12月5日消息,據媒體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天文學研究生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某些近距離環繞低質量恒星(也是宇宙里最常見的恒星)的行星因為在形成時期所經歷的酷熱而早已失去支持生命存在的機會。盧格爾將這篇文章命名為“幻影地球”。“由于它們堆積了大量的氧,因此從遠處看這一行星非常類似地球——但如果你細致調查會發現它們只是海市蜃樓;行星表面根本不存在水。”
低質量恒星,也被稱為M矮恒星,比太陽要小,也沒有那么明亮,因此它們的可居住區可能距離自身非常近?删幼^是指位于距離恒星合適的位置使得液態水能夠在繞軌道運行的行星表面存在,從而支持生命的存在。
在發表在期刊《天體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里,博士研究生羅德里格·盧格爾(Rodrigo Luger)和研究合作作者、華盛頓大學研究助理教授羅里·巴爾內斯(Rory Barnes)發現,計算機仿真顯示某些距離低質量恒星非常近的行星很可能早在形成過程中,自身的水和大氣層就因酷熱而燒毀消失。
“所有恒星都形成于巨大星際氣體云的坍塌,后者在收縮過程中將以閃電的形式釋放能量,” 盧格爾說道。“但由于M矮恒星質量非常小,因此引力也較小,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坍塌——可能需要上億年的時間。”
“環繞這些恒星的行星可能在1000萬年的時間內形成,因此當恒星還處于非常明亮的階段時它們就已經存在,這對宜居性來說并非好事,因為這些行星將變得非常炙熱,表面溫度超過幾千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環境里,海洋將蒸發整個大氣層將變成水蒸氣。”
“因此很多位于M矮恒星宜居帶的行星在這個過程都干涸了,急劇降低了它們宜居性的概率。”盧格爾和巴爾內斯表示這一過程的一個副作用便是紫外線輻射會將水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較輕的氫更容易離開大氣層,而較重的氧則留下。適量的氧對生命有益,但過量的氧可能是生命起源的一個消極因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9609.html
相關閱讀:
四十億年前火星大氣氧含量遠超地球 或曾存在生命
中國暗物質衛星獲重大進展 預計將于11月發射
美國宇航局未來20年內登陸小行星和火星
世界多地迎接“超級月亮” 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