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悠閑地散著步的時候突發奇想,覺得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空穴來風,這是極有可能的。因為——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地球可能即將經歷一場災難性的物種大滅絕。
最近,美國約克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的物種生態學家們更仔細地研究了以前的化石記錄。他們發現,從歷史循環的觀點來說,我們現在生活的氣候,正是歷史上發生大規模物種滅絕時的氣候。
化石記錄就是地球的歷史。它由化石、巖層、冰層樣本和其它地質信息組成。把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5.5億年前的生命和氣候狀況的畫面。
物種生態學家比較了5.2億年以來的氣候變化與物種滅絕的關系,他們的發現令人擔憂:地球上氣候涼爽的時期——冰室時期——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一個生態系統(或一個星球)只有生物多樣性更發達,才更有利于生物的進化、繁殖和基因轉變。換句話說,如果把地球看成一個企業的話,那么生物多樣性指數越高意味著這個企業的生意越好。
在氣候溫暖的溫室時期,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會使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英國物種生態學家的研究發現,歷史上地球曾經有過劇烈的升溫,就在那個時期大量的物種絕跡了。
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實際上,在那些最嚴重的大滅絕發生時,地球上的氣候跟我們現在的氣候非常相似。約克大學和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根據本世紀的氣溫增長速度預測,可能從現在起幾代以內地球就會遭受另一次物種大滅絕。這就意味著年輕讀者的孫子們可能會遭遇這次大災難。
但是這種預測并沒有科學根據。因為現在還沒有證據能證明周期性的氣候變暖是導致大滅絕的直接原因。不過,研究人員對過去的全球變暖和物種大滅絕做了相關分析,結果證明在物種大滅絕的那些周期里,全球溫度的確是有明顯提高。
從化石記錄里可以發現,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2.51億年前,在古生代末的二疊紀時期。在那個時期,地球上95%的物種都銷聲匿跡了。沒有人能確定為什么會發生這次大滅絕。一些科學家認為,是一系列的彗星撞擊地球,使海洋變成了酸性(也造成了內陸酸雨)。另一些人則認為是火山噴發釋放的有毒氣體造成了大型酸雨。不過不管怎樣,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那個時期全球溫度也上升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反復無常的大自然中獨立生存。我們學會了如何建造住所,編織衣物。通過農業和灌溉,我們可以自己生產糧食。我們建造了學校、醫院、電腦、汽車、飛機、航天飛機。所以,即使一些植物、動物和簡單的生物滅絕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問題就在于它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了破壞:地球就像一臺難以置信的復雜機器,地球上沒有任何不必要的零件。每一個物種——從微生物到人類——對于地球的平穩運行都是必不可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球上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某些部分突然消失了,那地球就無法正常運作。
比方說,在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的生長得益于土壤中的氮元素,氮對于農作物有滋養和強化作用。氮是從哪里來的?它來自于生活在土壤中蠕蟲、細菌和其他分解植被的生物。這些生物體以植被為食,并排泄出氮化合物,正好滿足了農作物生長的需求。實際上,人造肥料也是這樣制成的。如果這些物種滅絕了,那我們的農作物就不能正常成長。海洋生態系統也是這樣的。跟陸地植被一樣,海洋對于吸收二氧化碳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不是自己吸收二氧化碳的,它依賴于浮游植物——水生微生物——等生物體吸收二氧化碳。沒有了浮游植物就意味著我們將沒有足夠的可以呼吸的空氣。
甚至我們自己的一些現代技術的進步也依賴于自然界。現代醫藥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自然存在的植物和細菌。
比如止痛藥,青霉素和注射疫苗都是建立在自然生物的基礎上的。有的藥物是在對某些生物體的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合成的,但也有一些藥物——比方說抗生素——仍然使用真正的生物體。這種藥物占了我們使用的所有處方藥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如果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的話,很多待發現的藥物將再也無法被發現。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所以,即使是人類也沒辦法克服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災難。如果發生了物種大滅絕,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存狀態無疑會被改變。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還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97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計算了地球上的生命給人類帶來的價值。從生態旅游到作物授粉,從土壤構造到藥品制造,自然母親每年給人類提供2.9萬億美元的價值(另一項研究的結論是每年33萬億美元)。
隨著為我們提供服務(比如說蠕蟲提供氮元素)的生物滅絕,人類為了生存就不得不用別的東西替代它們。而土壤用氮肥和病人用的藥品等會很快漲價。對不斷減少的資源的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那些更富有的、武裝更先進的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取得勝利。由此可預見,人類社會將會因為物種的不斷消亡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08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