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乾陵無頭石像之謎 武則天墓石人為何沒有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石像的出現讓兩位村民大吃一驚,石刻頭像為什么會出現在田間地頭?兩個農民百思不得其解。一位村民忽然想到:石刻頭像會不會來自于他們身后那坐神秘的帝王陵———乾陵呢?

乾陵,位于陜西乾縣城北的梁山上,距西安80多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與他的妻子武則天的合葬陵。

據史書記載,建成后的乾陵規模宏大,僅外城周長就達近40公里。上世紀50年代末,幾位村民在一次施工中無意中發現了乾陵的墓道。經考古工作者全面勘察,發現乾陵并沒有盜洞的痕跡。乾陵也成為唐代18座帝王陵中唯一未遭盜的一座。

經歷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乾陵地面的宏偉建筑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司馬道兩側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還能讓人感受到乾陵昔日的宏偉。這些石刻群雕從開鑿到雕刻完成用了20多年的時間。石刻群雕中不僅有神秘的無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獅。

兩位村民決定把石刻頭像拿到縣里的文管會,或許那里的人知道這尊石刻頭像的來歷。

接待他們的是一位有著豐富考古知識的干部。當他第一眼看到這件石刻頭像,頓時興奮起來,因為這件頭像很有可能來自于乾陵中的61座無頭石像。

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布著61尊石人像,其中東邊29尊,西邊32尊。據史書記載,石人群像最初建立有兩座大型側殿房和偏房,石刻群像就放置于殿中。然而,隨著歲月的流失,兩座大殿都已被毀,僅留下一些遺址。

石人像采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現存的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石人像雕刻得大多體形健壯,幾乎每個石人像的肚子都被刻意地突出了出來。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61尊石人像都沒有頭部。石像頭部的去處多年來始終困擾著考古工作者。那么,兩位村民發現的石刻頭像會不會是其中之一呢?

第二天大早,文管會的干部和村民來到了61座石像前。他們開始按照無頭石像頸部的斷痕逐一進行對接。首先對東邊的29尊石像進行對接,但并沒有發現合適的石像。隨后他們又開始對西邊的32尊石像進行對接,終于發現西邊最后一排的一座石像頸部的斷痕與石刻頭像相吻合。

這尊石像整體身高1.7米左右,胸圍0.65米,從發髻以及面部的八字胡須來看,他似乎來自于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乾陵61尊石像究竟是什么?他們來自哪里?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圓領緊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衽,就是衣襟。不同于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是區分漢人和胡人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一看衣服,不管你臉長什么樣子,就知道你是胡人還是漢人,漢人絕對不會弄左衽。研究人員從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飾中發現,在這些石像當中不僅有游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這61尊石人像雙手都抱著笏板。所謂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可以記載上朝要說的事。此外,乾陵石人像中,有20多人佩戴著“玉袋”。所謂玉袋,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這就是說,這20余人是身居要職的官員。

就在村民們發現石刻頭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著13條辮子的石人頭像,這尊頭像也是至今為止臉部最為完整的石人頭像。

從面部特征上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突厥人的頭像。說他是突厥人不無道理。因為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不愿意受中國傳統禮法的拘束,說自己愿意披頭散發,騎馬打獵,住帳篷吃烤肉,跟著突厥首領阿斯達斯莫當徒弟。可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經深深地影響到漢族人。

據史書記載,石人像在最初豎立時,背部都刻有他們的國名、官職和姓名。然而,現在只有幾尊能辨別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

北宋年間,陜西轉運史游世雄曾查考過乾陵石人群像,并從當地人那里尋找到石人像背部的人名樣本,刻成4塊石碑,分別立于東西石人像之前。可惜石碑已經毀壞。

史學家陳國燦先生曾經對61個石人像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最后考證出36尊石人像的名字。他認為61尊石人像應該叫61番臣像,其中有些人的生平事跡在唐代史書里有記載。

在唐代史書里記載的這些事跡大多都發生在武則天至唐中宗執政時期,可見這批石人像也是在這個時期雕刻完成,并在武則天下葬乾陵后才被豎立起來。

那么,為什么在乾陵豎立61座番臣像呢?因為這些番臣從身份來說既是少數民族的首領,又是唐王朝任命的官員。所以這批番臣像也顯示了唐王朝還吸收了不少少數民族來參加政權的管理。這說明唐王朝不單純是一個漢民族的政權,也是一個多民族共治的政權。

據《陜西通治》記載,乾陵石人群像是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特使。葬禮過后,武則天為紀念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兩側,象征著唐王朝的國威以及和這些邊境民族的睦鄰友好關系。

然而,研究學者們發現,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開頭寫有“故”字,說明他們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時就已經去世。如西側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帶有“故”字。據記載,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曾經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高宗繼位后,阿史那彌射成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然而,就是這位名將,卻在公元662年遭人陷害致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于洛陽貞觀殿,并在次年葬于乾陵的。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已經去世的阿史那彌射是不可能參加唐高宗葬禮的。

像阿史那彌射這樣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余個,這足以說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則天入葬時來參加祭奠的人。

對于石人像頭部的去處,在民間有許多說法。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時,一個外國使節后代到乾陵來游玩,發現他的祖先在給大唐的皇帝守靈。他們認為有失國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這些石像打碎會引起當地政府官員的阻攔,所以他想了一個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農田里糟蹋莊稼,糟蹋完以后到附近農民家里去說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糧食都糟蹋光了。要保護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人消滅,把他們的頭敲碎,他們就不能成精了。當地農民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就一氣之下把石像的腦袋都打碎了。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臉面,于是把石人的頭砍掉了。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當時并沒有到過乾陵。

明朝的開國元勛劉伯溫曾到過乾陵,并留下了“番王嚴似立層層,天馬排行勢預騰”的詩句。然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也就是說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于民間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研究學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明朝嘉靖年間那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上。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由于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次大地震。華縣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屬于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中大地震。

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是61番臣像,許多陵前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專家分析: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

因為當時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從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淺色的線條。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研究人員推斷:61尊番臣像絕大部分毀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毀于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

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習六來到乾陵,開始對乾陵進行實地考察,回國后寫成了《長安史跡研究》一書。他認為:乾陵的61尊番臣像是因為明嘉靖年間大地震毀壞的,而后人又將倒下的番臣像豎立起來。他在乾陵時,發現仍有20余尊番臣像倒在地上。

當足立習六進一步對61尊番臣像進行考察時,忽然發現這些番臣像在布局上有些讓人困惑。61尊番臣石像放置在乾陵的朱雀門外,東邊29尊,西邊32尊。然而按照中國古代的建筑格局,這樣的放置并不對稱。

在乾陵的東側陵園區,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塊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寬0.86米。根據這個尺寸推測,這應該算是一個石人的毛坯。后來,在這一側又發現了另一個半成品,這尊石像已經屬半成品,人的形態身體已全部刻成。而附近的村民說在距這里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個石人毛坯和這兩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番臣像正好是64尊。

三尊未完工的石像終于找到,或許有一天這三尊經過精心雕刻的石像能重新回到61尊番臣像的行列中。然而那些失落多年的番臣頭像又會在哪里呢?考古人員曾經在番臣石像的周圍進行過探尋,但都一無所獲。

當年挖出番臣石人頭像的村民如今已進入暮年,有時他們仍會去那地方看看,并說:如果有一天石人頭像全部找到了,他們一定會去完整的61尊番臣隊列里走走,感受一下盛唐昔日的輝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5843.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