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火星有兩副面孔?
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對于火星兩端的景觀百思不得其解。北半球較光滑和低平,這是在太陽系中最平坦、光滑的地方之一,可能是由曾經流過火星表面的水造成的。
而南半部火星表面是粗糙的并布滿了隕石坑,而且海拔約比北部高2.5英里至5英里(4公里至8公里)。最近的證據指出,火星北部和南部的兩半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在很久以前一顆巨大隕石撞擊火星造成的。
2. 火星上的甲烷如何來的?
不過還有一些產生甲烷的方法沒有牽涉生命,例如火山活動。
歐洲太空總署的ExoMars探測船預計在2016年發射,目的是要研究火星的大氣中的組成,以更了解這甲烷。
3. 液態水現在是否在火星表面上流淌著呢?
雖然大量的證據表明液態水曾經在火星的表面上流動過,但液態水在現在是否還是偶爾會在紅色星球表面上流動,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火星上的大氣壓力較低,約只有地球的1/100,這要使得液體水停留在表面上而言太低了。
然而,火星的山坡上可以看見一些深色、狹窄的線條,暗示著每年春天鹽水可能沿著這些線條流下來。
4. 火星上有海洋嗎?
然而,目前火星早期氣候的模型無法解釋這么溫暖的溫度為什么曾經會存在,因為太陽在過去比較弱,導致一些人猜想這些特征是否是因為風或其他機制而造成的。
不過,有證據指出古代火星的溫度足以支持液態水在至少一個地點存在的。其他調查結果暗示,古代火星是寒冷而潮濕的,不是像我們經常爭論的寒冷干燥或是溫暖潮濕。
5. 火星上有生命嗎?
據我們所知,因為其表面的嚴寒、輻射和極度干燥等因素,火星表面非常不適合生命生存。
不過在地球上也有生命生存在極端環境的例子,如又干又冷的南極干燥谷(Antarctic Dry Valleys),還有智利極度干旱的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在地球上只要有液態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生命存在,而火星上可能曾經有海洋的這個事實,讓許多人猜想是否曾有生命在火星上演化,無論這些生命是否仍然存在。
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助于闡明生命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生存。
6. 地球上的生命是否來自火星?
在南極發現來自火星的隕石(因為撞擊事件而從火星上飛離出來的) 有類似于那些由地球上的微生物組成的結構。
雖然自那時以來有大量的研究使用化學上的解釋,而不是透過生物學來解釋這些結構,兩方都還持續地爭論著。這些發現確實指出了一個誘人的可能性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事實上是在很久以前起源于火星的,并且搭著隕石被帶到地球上。
7. 火星曾經發生了什么
未來火星勘測任務將攜帶一些科學儀器,將有助于揭開關于火星生命的相關謎團,以及火星地質和氣候曾發生的變化。
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和像汽車大小、六輪探測器“好奇號”將于明年夏季著陸火星表面,開始分析火星巖石,并將拍攝的照片傳送至地面。
此外,歐洲宇航局也將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ExoMars”,于2018年發射升空。斯奎爾斯稱,從火星土壤和巖石采集樣本返回地球表面的時間表并不遙遠。
8. 人類可以生活在火星上嗎?
NASA在1969年的計劃是,是在1981年以前進行一次載人火星任務,并在1988年前要建立一個常駐的火星基地。
但是人類的星際間旅行著實是科學和科技的一大挑戰。太空旅行者必須面對旅行的嚴酷, 食物、水和氧氣的問題,微重力的不利影響,一些潛在的危險,例如火災、輻射,還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這些宇航員距離地面上的幫助有數百萬英里遠,還要在密閉空間相處多年。
在另一個星球上著陸、工作和生活,并且還要從這個星球返回地球,也將是一系列挑戰。
盡管如此,太空人仍熱切地想要一探究竟。例如,今年所謂的火星-500計劃(Mars500 project)中,有6名志愿者在一個模擬太空船中住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這是有史以來進行過最長的太空飛行模擬,目的是要從頭到尾模擬載人火星任務。
甚至有許多人志愿參加火星單程旅行。以巖石為食的微生物可能可以幫助我們挖掘火星上珍貴的外星資源,為人類首批殖民者鋪路,未來農民或許可以在火星表面上種植農作物。人類究竟能不能去火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權者是否能夠被說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59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