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殼深處的微生物數量可能占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數量的一半
據國外媒體報道,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于9月10日在英國科學節上宣布,他們研究出了一種新的用于推斷宇宙中適于居住星球數量的科學模型。
眾所周知,在地球地表下有相當大的一片區域適于生物生存,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探索其它星球生命的存在區域僅局限在這些星球的表面,新模型的推出,將極大的提高我們探尋到外星球生命的幾率。
來自阿伯丁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Sean McMahon說:“我們都知道生命的存在離不開液態的水。習慣上,如果行星處于‘適居帶’中,即可定義為適于居住。這樣的星球需要離太陽稍遠一些,同時星球表面上獲取液態水(非冰凍及沸騰)方便。然而,最新研究發現,在地球地殼深處生存著許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數量可能占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數量的一半”。
行星上的熱量可能來源于太陽,也可以來源于地殼深處。地殼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高,因此,行星表面上寒冷的冰層下,地殼深處的溫度或許正好適合生命生存。
Sean McMahon同時表示:“我們研究出的這個新模型,通過計算地表下水層的‘黃金帶’來推斷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我們的模型顯示,適宜居住星球的分布可能比我們之前想到的要廣泛的多”。
相關術語
如果一個環境適合生命存在,我們就說它適宜居住。適宜居住的環境不一定非得有生物居住。
‘環繞恒星的適居帶’(CHZ或HZ)代表可適宜居住星球距離恒星的距離范圍。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能在其表面維持液態水的存在。CHZ被認為是黃金地帶,像地球一樣,它離環繞的恒星不是很近(會太熱),也不是很遠(會太冷),從而水在它們表面能保持液態。這個理論已經建立了20多年。
現在我們介紹一個新的術語:‘地下可居住帶’(SSHZ),它表示在星球表面下,適宜居住的最大深度(舉例來說,‘SSHZ為2km,意味著這個行星表面下存在液態水的最深距離為2km)。
推薦文章:食人魚圖片蜥蜴徐樹錚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931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