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鯨類四千萬年前也曾長有四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神秘生物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鯨類身體構造的演化圖譜
網易探索10月9日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阿拉巴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馬克·烏恩日前宣布,現代鯨類的祖先也曾長有四肢,而且它們在水中行進時依靠的主要是兩條后肢。

烏恩指出,鯨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生活在陸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動物,之后,它們逐漸開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隨著生存方式的變化,鯨類祖先的身體形態也逐漸發生了適應水中生活的變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鰭,而尾巴的形狀也變得與魚類非常相似。

但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對鯨類演化的中間階段卻了解得并不太多,尤其是它們尾鰭的形成時間和四肢的變化過程。

烏恩和同事們對不久前采集自阿拉巴馬和密西西比的一些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分析。據悉,這些已經石化了的骨骼屬于一種名為喬治亞鯨的古老鯨類。這種鯨主要生活在大約4000萬年前的墨西哥灣沿岸,其身體的長度可以達到約3.7米,主要依靠鋒利的牙齒來捕食烏賊和魚類。

雖然喬治亞鯨對古生物學家們來說并不陌生,但烏恩等人新獲得的化石標本卻首次讓人們了解到了這種古老鯨類尾部的信息。

據烏恩等人介紹,與先前的觀點相背的是,喬治亞鯨并沒有尾鰭,相反,它們身體的后部結構到很像是現在的鱷魚--長有一對非常發達的后腿。正是這兩條后肢扮演著發動機的角色,可以讓喬治亞鯨在水下迅速地游動。

科學家們在此之前曾猜測,鯨類在進化過程中曾嘗試過數種在水中的行進方式:同時用四肢劃水;只使用后肢劃水;搖動尾部以及上下起伏地擺動尾部在水中行進。

而依靠身體后部起伏波動的推進方式通常被認為是鯨類行進演化過程中“缺失的一環”。

正如馬克·烏恩等人所發現的那樣,在鯨類掌握依靠身體后部起伏波動的游動方式時,它們依然還長有與陸地動物相似的尾椎,而現代鯨類所擁有的尾鰭當時還并未形成。

科學家們此前曾發現,喬治亞鯨長有一對強有力的后肢,但奇怪的是,它們的盆骨卻并未與脊柱相連。這一現象說明,這種古生物即無法在陸地上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身體,也無法依靠后肢在水中來回劃動以快速地游動--這無疑是一對非常矛盾的現象。而烏恩等人的發現則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釋:雖然喬治亞鯨也長有后肢,但它的游動方式卻與現代鯨類非常相似--后肢是隨身體后半部分的上下擺動來實現游動的。

另外,科學家們對現代鯨類的研究也證實,在數千萬年前,鯨類的祖先也曾長有四肢,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陸生動物。日本漁民幾年前捕獲的一頭長有四個鰭的巨齒槌鯨就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

有科學家認為,這頭鯨身上多出的兩個鰭是一種返祖現象,說明這頭鯨的祖先曾生活在陸地上。

據悉,日本漁民是在距離和歌山縣不遠的海域捕獲這頭長有四個鰭的巨齒槌鯨的。專家們介紹說,這頭鯨的長度約為2.7米,已經有5歲。其身上多出的兩個鰭與尾部并排而生。不過,這兩個鰭的長度遠小于鯨身上正常發育的兩個前鰭,它們的大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腳掌。據和歌山鯨類博物館介紹,過去漁民們常常會捕捉的尾部長有多余突起的鯨和海豚,但捕獲長有如此完整的后鰭的巨齒槌鯨還是頭一次。

根據科學家們提出的一項假說,鯨類在大約5000萬年前也曾屬于偶蹄動物,并且與河馬擁有共同的祖先。后來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鯨類祖先的身體構造也發生了改變:它們的前肢演化成了鰭,而后肢則完全消失了。

科學家認為,這頭奇特的巨齒槌鯨很可能是發生了返祖性的突變。

至于鯨類的祖先為何會放棄陸地并轉向海洋生活,科學家們指出,海洋中食物和掠食者的比例相對于陸上環境來說更易于大型動物生存,這或許是導致鯨類祖先選擇海洋的主要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2439.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