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科學家用視差法計算距離 或可觀測宜居行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宇宙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9月8日消息,在天文學上,常常使用視差來精確測量與某個已知天體的距離,恒星視差的觀測也被稱為三角視差法。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馬克-里德認為這是天文學上獲得距離值的最好方法,我們幾乎完全依靠幾何學就可以得出結果,不涉及復雜的物理理論。

  視差法的使用需要地球運行在繞日軌道的兩側,比如對某個天體進行一次觀測,然后六個月后再進行一次觀測,于是我們可以獲得地球與被觀測天體之間的三角結構,利用三角函數就可以解出。為了測量恒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利用天文單位進行計算,這是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相當于1.5億公里。第一個利用視差法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希臘,在公元前189年,利用日食觀測兩個而不同的位置信息,來測量月球的距離。

  1672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卡西尼等人利用視差法對火星進行觀測,確定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值。視差被認為是宇宙距 離測量的主要基礎,但科學家認為其可以測量距離我們較近的恒星,如果測量遙遠的恒星,就需要建立恒星顏色和亮度的關系,于是我們提出了標準燭光的概念。 1989年,歐洲航天局發射了一個軌道望遠鏡,主要目的也是利用視差測量恒星的距離。如果我們得知某個恒星系統存在宜居行星,就可以利用視差法對其進行距離觀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3963.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