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細數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未解之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正式參戰。9月15日,7.5萬名“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開始大舉北犯。與此同時,美國飛機多次轟炸和掃射中國東北地區,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為了捍衛世界和平,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0月25日赴朝,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在朝中人民的沉重打擊下,1951年7月10日,美國政府被迫同意在開城舉行停戰談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圖為在朝鮮戰爭中受傷的朝鮮兒童。
這是1950年10月拍攝的朝鮮新義州的濃煙烈火。
1950年9月5日被美軍飛機炸成廢墟的朝鮮平壤市的一個住宅區。
1950年6月17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到三八線策劃侵朝戰爭。圖中左起:杜勒斯、韓國李承晚政府國防部長申性模、美國軍事顧問團準將羅勃特、韓國李承晚政府陸軍參謀長丁一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是在朝鮮戰爭中,疲憊不堪的美軍士兵倒在路旁睡覺。
朝鮮戰爭亦稱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的一場實際戰爭。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開始(也有一說為韓國率先向朝鮮發動進攻),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停止。但由于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理論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主要的參戰者除了朝鮮與韓國,還包括了中國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第84號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朝鮮戰爭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的稱呼】
  朝鮮:祖國解放戰爭(조국해방전쟁)
  韓國:韓國戰爭 ("한국전쟁)、六二五事變(육이오 사변)
  中國大陸:朝鮮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韓國沖突(Korean Conflict)、韓戰〔Korean War〕
  東南亞、港臺:韓戰
戰爭背景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被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居住地,并建立過多個國家。
  17世紀以來,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是清朝的冊封國,即,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對中國稱臣,定期向清朝朝貢;19世紀,日本國力變強,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并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1895年清朝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基,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稱“韓”;1904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徹底控制韓國。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朝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二戰即將勝利的時刻,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簽定秘密協議,美英以出讓中國外蒙古和東北利益換取了蘇聯對日宣戰,并指出了朝鮮半島因“高麗人(Korean)沒有自治能力”故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實行國際托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羅斯福有什么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卮饹]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并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1945年8月下旬,因蘇聯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后前鋒迅速抵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開城附近,美國的海軍和陸戰隊仍然在數千公里以外的沖繩,遂提出以北緯38°緯線為界劃分受降范圍(這就是“三八線”的來源)。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爾塔協議保證東北的利益和大連-旅順軍港)并未受損,故答應了美國的要求。1945年9月美軍得以順利登上朝鮮半島。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后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軍政府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于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1946年3月組成了美蘇英托管委員會(中國因處在內戰邊緣未參與),形式上完成了雅爾塔協議中的約定。盡管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在這個委員會監督下盡快使朝鮮半島選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均在自己軍隊的占領范圍內分別扶持了服從于自己的政權。處在冷戰邊緣的美蘇兩國均吸收了在歐洲的教訓,在作為雅爾塔協定中真空區的朝鮮半島問題上都開始大膽地設立“鐵幕”。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于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北朝鮮〕,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干凈,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 *** 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 *** 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于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南朝鮮〕,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 *** 各派解放后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借口,取消南朝鮮 *** 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 *** 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南朝鮮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為于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為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于他贊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朝鮮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于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于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于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이승만)集團了。
  由于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鑒于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韓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盡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并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韓,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后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韓人在盡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朝鮮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后的統計,南朝鮮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이승만)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南朝鮮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
  而北方在沒有中立國的監督下,則采取了自己單獨選舉的措施,據蘇聯稱在北朝鮮,參加這次選舉的選民占99.98%,金日成當選北朝鮮的最高領導人。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會議,它宣布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
  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民族主義的觀點看,朝鮮半島整個民族邁向了分裂,在不同意識形態下相互走向了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強調各自國家的合法性上,韓朝雙方都無法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最初原因。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世界冷戰史的角度看,比照當時同樣作為美蘇插手的其它國家,比如希臘、阿塞拜疆、德國和中國來說,朝鮮半島上的這塊鐵幕和德國的柏林墻一樣又厚又高,達到了民族主義都無法攻破的程度。值得提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遠東戰略中心在中國,故在對南朝鮮的支持上不及蘇聯對北朝鮮的。而隨著司徒雷登最后一次對華外交努力的失敗和美國國務院外交白皮書的發表,美國在遠東戰略上體現出整體上失去了支撐點后的暫時退卻。杜魯門公開發表講話,將美國戰略防御線落在了對馬海峽和臺灣東海岸,也就是這個決定讓南朝鮮和臺灣成了被暫時拋出的棋子,來妥協蘇聯和中國。也正是這個決定讓金日成感到機會來了,進而正式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
  1950年5月,韓國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向南北雙方人民發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日在整個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并且號召為此目的于6月15日至17日在海州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吁書,被韓國政府逮捕。(此事是否屬實還有所爭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898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