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碰撞將會怎樣?天體在太空中一直處于運行狀態——軌道運行,旋轉,疾馳穿過宇宙空隙。由于天體之間巨大的萬有引力作用,導致星系之間經常發生碰撞,這或許并不令人驚訝,當人們觀看月球,就會意識到太空是碰撞和平靜交織在一起的。當兩個包含數十億顆恒星的星系發生碰撞,會引起劇烈動蕩嗎?科學家指出,當星系發生碰撞,出現恒星之間碰撞的概率幾乎為零。因為空間天體相隔距離遙遠,太空一個顯著特征是非?帐,從遠處觀測星系可能是包含無數恒星的實體結構,但最近的恒星之間距離為4.2光年,即使出現星系碰撞事件,也很難出現恒星彼此碰撞。
創造之柱“虛像”。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曾說過:“太空非常大,其浩瀚程度令人無法想像。”有時太空中觀測的天體非常遙遠,甚至所觀測到的會是“虛像”,這怎么可能呢?被稱為“創造之柱”的鷹狀星云釋放的光線抵達地球需要7000光年,我們僅是通過該星云釋放的光線來觀測它,事實上,天文學家推測創造之柱已于6000年前被一顆超新星爆炸所摧毀,由于相隔遙遠,我們仍能看到它存在于夜空,或許它已真實消失
地平線問題。太空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例如:如果你在太空東部觀看某一點,并測量背景輻射,之后對太空西部某一點進行相同測量,兩個點相隔280億光年,我們會發現兩個點背景輻射的溫度會相同!這貌似不太可能,因為沒有任何物質傳播速度比光快,背景輻射溫度如何能達到穩定,并接近一致呢?科學家使用膨脹理論進行解釋,暗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瞬間被拉伸至較大距離,依據這一理論宇宙并非形成于邊緣向外膨脹過程,而是空間像太妃糖一樣瞬間被拉伸,但極短時間內,毫微米等級的距離被拉伸至數光年之遙。
紅方塊星云。多數情況下,太空天體都是圓形結構,例如:行星、恒星和星系,天體軌道形狀接近于圓形。圖中是紅方塊星云,這個氣體云結構頗似一個正方形。事實上,這并非真實的方形結構,人們如果仔細觀看圖片會發現,這種交叉結構實際上是兩個錐狀氣體的側面,其末端彼此接觸。該圖片是陸地望遠鏡紅外光影像組合圖像,從地球角度觀看,視線幾乎和恒星進化晚期中心恒星噴射的錐狀氣體噴流成直角,因此看到了側面。由于中央位置存在一顆恒星,這個沙漏形狀星云將非常明亮,當末端彼此接觸時,這顆恒星極有可能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使錐體底部環狀結構發光,帶有眩目強度。
腦細胞和宇宙存在關聯性?近期,物理學家模擬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演繹了大爆炸事件及其隨后的進化,最終呈現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在宇宙中心有亮黃色緊密星系簇,以及“網絡狀”低密度星系、恒星、暗物質等,同時,布蘭迪斯大學一位學生正在研究大腦神經細胞是如何連接的,他在顯微鏡下觀看老鼠大腦薄片,圖像顯示黃色神經細胞被紅色“網狀”連接物包圍著,兩者是否存在相似性?兩者雖然比例相差懸殊,但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
消失的重子。依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大量物質將最終產生足夠的萬有引力減緩宇宙膨脹,直至停止膨脹。然而,重子物質(例如:恒星、行星、星系和星云)僅占發生該過程必需物質的1-10%,理論學家假定存在“暗物質”,來平衡這一反應過程。被多數人認可的解釋觀點稱,這種消失的物質是由星際介質(漂浮在星系空隙之間的疏散氣體和原子)構成,專家猜測這些介質被電離,意味著它們無法吸收光,但目前沒有理論支持存在大量電離化介質。
寒冷恒星。以恒星標準來衡量,褐矮星是一種非常寒冷的恒星,近期天文學家發現一種叫做Y矮星的恒星,它是褐矮星家族中最寒冷的天體,Y矮星溫度甚至低于人體體溫,僅27攝氏度。一些專家認為,褐矮星和Y矮星可能與宇宙中未被探測到的暗物質密切相關。
太陽日冕高溫問題。太陽表面溫度大約2760攝氏度,而日冕層的溫度卻達到200倍,有10萬攝氏度。雖然太陽經歷許多活動過程可解釋溫度差異性,但卻無法說得通會存在如此大的差別。目前科學家尚未發現真實的原因,一些專家認為,與一些小型磁場斑塊出現和消失有關,以及它們在太陽表面出現移位。
“波江星座黑洞”。天文學家觀測到波江星座存在“空蕩空間”,一種理論認為,波江星座中包含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所有鄰近疏散星團環繞周圍,這種高速軌道可用于解釋膨脹宇宙“幻覺”;一種相反理論認為,所有物質最終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星系簇之間空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3246.html
相關閱讀:
40光年外超級地球擁有含水分的大氣
“流浪黑洞”統治銀河系 黑洞是另一個宇宙的入口
盤點六個宇宙極端黑洞 最大相當于太陽質量180億倍
中國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射成功標志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