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生物學家揭示2.52億年生物大滅絕和復蘇之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8月1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在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在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出現了全球范圍內的生物大滅絕,全球氣候變得非常寒冷,隨后變得非常溫暖,然后再次降溫。較低的溫度使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增加,由于氣候的變暖,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多,演化出了新的生命周期較短的物種。但長遠來看,這種氣候變化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幸存,可導致物種滅絕。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在這次大滅絕事件后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進行恢復,大約在2.47億年前左右才有所緩和。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諸如古菊石屬和牙形化石等海洋生物的群體,在此之前的三百萬至四百萬年就開始復蘇。科學家繪制了詳細的溫度變化曲線,研究當時的全球性氣候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分析在三疊紀早期這樣的波動對海域生物的多樣性和陸生植物群會構成怎樣的影響,而在距離這段時期不久,全球環境還經歷了大范圍的降溫和非常溫暖的階段。

為了重建當時的地球氣候模型,分析了牙形化石的氧同位素組成情況,研究顯示從2.49億年開始的時期地球經歷了較為寒冷的階段,在氣候轉暖后緊隨著也出現了全球降溫環境,大約在早三疊紀時期,位于2.479億至2.459億年前之間,全球的低溫環境開始逐漸恢復。由于氣候和碳循環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對此科學家們審查了氣候變化對動植物的生長影響,認為在全球氣候較為寒冷階段生物多樣性開始增加,然后發生的氣溫觸底反彈復蘇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海洋動物和植物區系發生重大的生態變化。

研究表明更大程度的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了短生命周期的生物出現和后來的物質滅絕,因此考慮物質的滅絕速率和新物種的出現速率顯得尤為重要。研究人員認為,氣候變化和火山氣體的大量排放是早三疊紀海洋短生命周期生物復蘇的主要驅動因素,而較冷的全球氣候階段也促進了生物多樣化的增加。在當時全球氣候處于較為溫暖的階段,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水平也非常高,然而,這個情況在此后的年代中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有害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0030.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