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發掘現場及出土的文物。
東大杖子是距離建昌縣城30公里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這里西側緊鄰河北省青龍縣,北鄰朝陽市凌源縣,全村約有400戶人家,村民們以務農或者外出打工為生。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卻埋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村莊地下是距今2200多年的戰國古墓群。
在今年揭曉的 “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中,我省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群當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東大杖子古墓項目發掘領隊華玉冰說:“東大杖子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戰國古墓群實屬罕見,這一發現將改寫"春秋戰國時期考古不出關"的歷史,更打破了山海關外無春秋戰國古跡的傳統說法。 ”
盜墓賊牽出戰國古墓群
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群的發現,頗有些傳奇色彩。據華玉冰介紹,這一考古發現緣于當地警方與文物部門合作破獲的一起盜掘古墓、走私文物案件,兩件被追回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壺,揭開了戰國古墓群的面紗。
1999年8月27日夜,葫蘆島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喇嘛洞鎮來了一幫南方人,白天蹲在飯店,晚上就去盜墓……”喇嘛洞鎮位于建昌縣西南,西鄰河北省青龍縣,北鄰朝陽凌源,是三地交界處。接到報警后,民警裝扮成古董販子摸底調查,獲悉東大杖子村郭某家挖出不少值錢的東西。
9月28日,偵查員和葫蘆島市博物館專家裝扮成文物販子來到郭家。郭家二兒子從一個編織袋里取出一個帶蓋的青銅壺,這壺高約40多厘米,肚大口小,胎薄紋美,上面有蓋,蓋上又有四條小龍,做工極為精美。
10月28日,民警將郭某等人抓獲,并從郭某三兒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對精美的青銅壺。據郭某交代,青銅壺是從自家院內挖出來的。
據我省文物局專家認定:葫蘆島警方追回的兩件青銅壺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物品,學名叫青銅蟠螭紋蓋壺,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國內罕見,堪稱國寶。專家稱,這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青銅器在山海關外首次被發現。據推斷,該文物可能與燕太子丹有關,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建昌屬于燕國管轄范圍,而且也只有當時地位相當高且掌握軍權的人才能使用此類國寶,后來可能因戰亂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落民間。
這一案件的告破,不僅僅是追回幾件文物那么簡單,而是揭開了一個巨大的文物寶藏:東大杖子村至少有規格相當高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
2000年,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三級文物部門聯合在東大杖子村進行了第一次考古勘探和試掘。此后,因居民打井、挖窖、翻蓋房屋及盜墓舉報等,又分別進行了多次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43座。發掘成果顯示:這處墓地極為重要,但其確切范圍、總體布局情況尚不清楚,對周邊
的北山、杜梨樹兩
處遺址也不
了解,無法對墓地的價值作出準確的認定,加之其屢屢被盜,保護難度較大。2008年,竟發生了一起盜墓分子闖入民宅、綁架戶主公然盜墓的惡性事件。鑒于上述情況,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東大杖子墓葬及遺址考古工作五年規劃。
自2011年5月始,根據既定的考古規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織對墓地及周邊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勘探,并對周邊地形地貌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從勘探結果看:墓葬區位于東大杖子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占地面積10萬余平方米。在院落空地及街路中間發現墓葬137座,由于民居、院內硬覆蓋地面下均未能勘探,推測墓葬總數應超過200座。此外在墓區西北部的北山遺址所見遺跡有窯址、灰坑、灰溝、灶址等,墓區東部500米處的杜梨樹遺址為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窯場。
古墓主人身份顯赫
2011年11月16日,建昌縣西堿廠鄉東大杖子村,村民李紹祥家前院的空場地,一座距離地面5.5米的戰國古墓內的棺槨被慢慢地打開。這便是轟動世界的M40號墓室。
大墓內棺開啟,棺內尸骨腐朽無存。墓主人只有幾顆牙齒殘存,墓主人頭部位置已成一堆黏稠的黃土。隨葬品多數位于內、外槨東部之間的“頭廂”部位,以仿青銅彩繪陶禮器為主,有鼎、豆、壺、盤等數十件,規格較大,彩繪的各種動物造型逼真,彩繪鮮艷;另在外槨底板上普遍放置制作精美的滑石鏤空飾件和陶串珠等。滑石飾件有兩種:一種為圓環狀,飾有對稱的3至4個勾云形紋;一種是長方形,飾有一首雙身的夔龍狀紋。棺內隨葬品有銅帶鉤、環首刀、瑪瑙環、綠松石珠等。精彩文章:扁鵲是哪個朝代天下奇觀螳螂蝦鱷魚
在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該墓主人埋葬過程極為復雜:棺、槨所用木板上部皆抹膏泥,其上鋪席;墓葬填土至與二層臺面平齊的高度時,在東側貼近二層臺的中間部位放置了大量的動物頭骨,有馬、牛、羊、豬、狗,總計74個個體。在獸骨堆西部放置了一個木箱,底處有陶飾件及石璜類飾品。
關于這些出土文物的意義,建昌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趙強告訴記者,在M40古墓中發現有牛、馬、豬、狗、羊頭骨共計74件,可謂“五牲俱全”。專家指出,在中原地區用牛祭祀應為王侯級的人物,此墓居然用五頭牛祭祀,而且 “五牲俱全”,這種陪葬規格在北方地區從未發現。有專家推測,這也可能是漢化的少數民族首領的祭祀習俗,這座大墓既有典型的燕文化特色,同時又保留了塞外民族的墓葬特點,胡漢墓葬風俗兼雜。
在墓主人身上發現的青銅環首刀是其隨身佩戴的兵器,器形如匕首,是墓主人生前的近身防御之物,也是其身份的象征。環首刀是經過反復折疊鍛打和淬火后制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此外,東大杖子大墓出土的兩個帶鉤形體較大,說明墓主人的身份顯貴,地位非比尋常。與環首刀、帶鉤相比,東大杖子戰國大墓中所出土的瑪瑙環是一件名貴的器物,屬瑪瑙中的珍品。
華玉冰說,該墓葬應屬戰國中晚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墓葬規格之高,在整個東北亞地區都首屈一指。
包括M40號墓在內,自2000年以來,已發掘的43座墓葬中出土各類隨葬器物近千件。其中以帶有金質劍格和柄端枕狀器嵌框的青銅短劍、雙胡戈、提梁雙聯壺,仿青銅彩繪陶禮器、矮領垂腹式陶罐、碗狀盤式粗柄陶豆、側面帶有一斜向壺嘴狀的陶和大敞口陶尊等最具特色,諸多器物為東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首次重大發現。
建昌歷史被前推千年
傳統上有個說法,叫做“春秋戰國時期考古不出關”,意思就是說,東北地區沒有發現過這一時期的墓葬。東大杖子古墓的發掘,徹底讓這種說法不攻自破。東大杖子戰國墓地的發現,證實在秦開卻胡之前,燕國勢力就已經到達東北。
M40古墓考古挖掘第二天,全國頂尖的考古專家聚集一堂,對這座古墓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內涵進行了討論。
專家認為,從出土的陶器組合、器物形態及墓道、棺槨做法等分析,此次發掘的大型墓葬應屬戰國燕的墓葬,體現了戰國時期的等級規制,年代應為戰國中期前后。同時,墓葬中出土了74個牛、馬、羊、狗、豬等殉牲,體現了北方地域文化特點。因此,該古墓群充分反映出當時文化的融合。
專家認為,此次發掘比較好地遵循了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取得了一批較為重要的考古學資料,是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概括起來,其考古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墓葬規模大。此次發掘的大型墓葬是已經發現的長城以北、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燕國墓葬,在已知戰國燕墓葬中也屬大型墓葬之一。二是證明了當時東北的一部分地區已納入燕國的勢力范圍,為秦漢時期起中央政權在東北建立郡縣制、實施有效管轄奠定了基礎。墓地所在地為燕國所設的右北平郡所轄,因相關記載和考古發現不多,其郡治所在尚屬懸案,高等級墓葬M40號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線索。三是體現了遼西地區當時已經成為東北與中原地區的重要文化通道,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關于遼西地區“古城、古國、帝國”文明發展三部曲的完美實物印證。總之,該大型墓葬的發現和發掘,反映了當時大量的社會、歷史、文化信息,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古發現。
此外,東北系青銅短劍是遼寧乃至東北亞地區青銅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但以往發現過于零散,像東大杖子這樣集中出土且含金柄的短劍前所未有。這對探討使用這類短劍人群的起源、流動及不同時期的活動中心具有重要的價值。
東大杖子古墓驚天地發現,不僅將建昌的歷史往前推了1000年,同時,也改寫了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歷史。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更多的發現會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222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