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倭寇膽寒的戚繼光刀
戚繼光是明朝杰出的軍事家,他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保衛國家,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把戚氏軍刀就是戚繼光英勇抗敵、大無畏精神的見證。
軍刀上部刻有“萬歷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刀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造型大方,工藝精湛,鋼質堅韌,鋒利無比,顯示出明代冶鐵技術的高超水平。
戚繼光非常重視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里提出,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而這些鍛造軍刀的經驗,全部來自他與倭寇的長期作戰實踐中。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登州人。17歲時他就擔任了當地軍事指揮,到了嘉靖末年,由于浙江地區海盜猖獗,他被調去駐防臺州等地。
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戚繼光率領由3000多名礦工組成的戚家軍,在臺州與海盜遭遇。這批海盜大多由日本武士組成,他們武藝高強,屢屢侵犯中國東南沿海,被稱為“倭寇”。戚繼光利用自己發明的“鴛鴦陣”,每12人組成一個小分隊,刀牌手持盾,狼筅手持槍,長槍手和短兵手配合沖殺,有效的合作再加上靈活變化的陣型,終于打得倭寇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讓倭寇膽寒的戚繼光刀
這次戰斗史稱“臺州大捷”。臺州大捷以后,“戚家軍”的名號流傳開來,倭寇再也不敢侵犯浙江海域,但是福建、廣東一帶的倭寇仍在興風作浪。
后來,戚繼光相繼來到福建、廣東。他帶領戚家軍,與倭寇打了大小百余場戰爭,終于在殲滅十多萬倭寇以后,徹底解決了長期危害中國東南沿海安全的問題。
這把軍刀就是在戚繼光掃平倭寇后,擔任薊鎮總兵官的時候鑄造的。當時,戚家軍擔負著拱衛京師的重任,他們用手中的戚氏刀,繼續防御著外敵的侵擾。
戚氏軍刀的設計是在吸收倭刀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在戚氏軍刀發明以前,明朝軍隊所用的刀在與倭寇交戰時,經常被倭刀砍斷。于是,戚繼光在吸收倭刀的長處后,將中國軍刀的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寬度縮小,刀尖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這樣既減輕了刀刃的重量又不會減少刀刃的強度。
戚繼光用自己發明的軍刀,指揮戚家軍保衛國土、捍衛民族尊嚴,從而留名千古,萬代敬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07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