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劇中利用琥珀中吸食恐龍血液的蚊子,最終克隆出恐龍,并建造一個侏羅紀時代公園,然而,事實上這個保存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是不會吸血的,而且是一只公蚊子。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示,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提取恐龍血液的史前琥珀蚊子并不真實,事實上電影中展示的琥珀蚊子根本不會吸血,而且是一只公蚊子
事實上,《侏羅紀公園》的建造理論并不現實,是無法從一種不會吸血的蚊子體內提取恐龍樣本的,但是復活史前滅絕物種并不是沒有可能的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李察-阿滕伯勒飾演的約翰-哈蒙德提取蚊子內臟中包含的恐龍血液,然后與青蛙的DNA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啟了恐龍克隆實驗。
目前,昆蟲學家強調稱,電影中使用的琥珀蚊子是唯一不會吸血的蚊子物種——Toxorhynchites rutilus,因此科學家是無法從這只蚊子體內提取恐龍DNA,F已退休的昆蟲學家喬伊-庫隆(Joe Conlon)指出,恐龍時代的蚊子歷史可追溯至1.7億年前,它們最終進化形成吸食恐龍血液的能力。但是它們并非是1993年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所執導《侏羅紀公園》中的琥珀蚊子。電影中的琥珀蚊子是Toxorhynchites rutilus,并不以恐龍血液為食,事實上這是唯一一種不吸食恐龍血液的蚊子。同時,電影中顯示這只琥珀蚊子長有帶毛觸角,表明這是一只公蚊子,只有母蚊子才吸食血液。此外,當時電影中聲稱這塊琥珀發現于多米尼加共和國,然而迄今為止該地區從未發現任何恐龍時代的蚊子化石記錄。
斯皮爾伯格認為,之所以電影中選取Toxorhynchites rutilus克隆恐龍是因為它是迄今已知最大的蚊子物種,它的體型非常大,因此被稱為“大象蚊子”。
這項最新研究并不意味著真實版的侏羅紀公園概念應當完全被忽視,2012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猛犸保存完好的細胞,有望實現克隆復活這種史前生物。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俄羅斯東部偏遠地區雅庫特發現永久凍土猛犸墓地,其中有柔軟的猛犸脂肪組織,毛發,骨髓等。目前,這些猛犸樣本在日本展出,科學家希望基于這些猛犸樣本對其克隆復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317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