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7月9日電 (記者 張忠霞) 來自美國賴斯大學等機構的地震學家9日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首次在野外測量到了地震發生前斷層巖石內部應力的變化,并證實巖石應力變化會實時影響地震波傳播速度。這也是科學家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獲得的最新進展。
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包括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教于賴斯大學的華人科學家鈕鳳林。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如果后續的實地研究能夠證實,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斷層地震活動中,也普遍存在同樣的巖石物性變化,那么將來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比較可靠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
據鈕鳳林介紹,地震預測一直是世界性難題,除了極少數地震伴有“前震”發生,可以作預報,對絕大多數地震,地震學界一直未能記錄到實地的、可重復觀測的震前物理和化學變化,也就是地震“前兆”。而他所在的勘測小組利用靈敏度極高的新型測量設備,在加利福尼亞州圣安德烈亞斯斷層帶首次捕捉到了這種變化。
圣安德烈亞斯斷層帶地震活動強而且“規律性”比較明顯,是地震學界知名的斷層帶之一。鈕鳳林和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卡內基學會的科學家合作,在這個斷層帶的一處實驗場進行深井鉆探勘測,結果在一些小震發生前數小時成功探測到巖石內部發生的微小物性變化,其中一次在里氏3級地震發生前10小時,還有一次在里氏1級地震發生前約兩小時。
鈕鳳林說,巖石力學的實驗表明,受應力變化影響,巖石內部的微破裂會張開或閉合,這會導致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發生微小變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地震學家就試圖測量這種變化,但一直沒有獲得高精度的理想結果。如今,借助尾波干涉信號等新技術,科學家終于重復測量到地震波速度的極微小變化。按《自然》雜志的說法,這是地震學科研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追求的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8764.html
相關閱讀:
地球未來20至30年或將經歷下一個冰河時代
南極兩千多英尺冰層下發現 魚機器人未來可探索衛星
日食結束后出現“天再昏”奇觀
椰子螺吐10萬珍珠 餐廳老板娘又驚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