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6日晚,同盟會員彭家珍完成了民國鼎革之際的重要一擊??刺殺清末“宗社黨”之膽良弼。數日后,清帝退位。孫中山稱贊彭家珍:“我老彭收功彈丸!笔聦嵣,“老彭”不止“收功”,更是“收宮”。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同盟會所主持的一個暗殺時代宣告結束,而彭家珍,也成為同盟會歷史上的最后刺客。
同盟會暗殺成風
要了解一個暗殺時代的最后刺客,先得了解這個暗殺時代。
辛亥革命前10年間,鼓吹暗殺之風甚烈。最早約為1902年冬,留日學生楊毓麟在《新湖南》撰文,聲稱“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1903年,軍國民教育會成立,會則規定“方法三種:一曰鼓吹,二曰起義,三曰暗殺”。1907年,吳樾(炸清出洋五大臣之人)在《民報》增刊發表的《暗殺時代》,更是“暗殺主義”之代表作。
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會,其幾位最重要人物也將暗殺視為革命的一種捷徑。
孫中山在此階段至少部分認同暗殺。馮自由《革命逸史》記,1900年孫發動惠州起義,曾親派史堅如等趕赴廣州,組織暗殺機關以資策應。史堅如是辛亥革命前第一個使用炸彈的刺客,可惜他在炸德壽時,因技術不過硬未中目標,只將附近樓房炸塌8間,壓死6人,傷5人。柏文蔚《五十年經歷》則記,1905年孫中山親自組建同盟會暗殺團,并命孫毓筠回國至南京,謀炸端方。馮自由又記,直到1911年,孫中山還叮囑一個江湖會黨“匯款萬元與黃克強,為籌設暗殺機關經費”。
黃克強,即黃興,同盟會僅次于孫中山的二號人物。他對暗殺就更加熱心了,幾乎可說是身體力行。早年在日本留學,黃興就是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員。1911年廣州起義前,在新加坡籌款不利,他一冒火,就打算“步汪精衛的后塵”,一個人去實施暗殺(胡國梁《辛亥廣州起義別記》)。廣州起義失敗,要不是孫中山等人攔著,他可能去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了。
同盟會中另一重要人物,汪精衛也力倡暗殺。1910年與胡漢民通信,胡以為“暗殺之事不可行”,汪卻說:“至于暗殺,不過犧牲三數同志之性命,何傷元氣之有?”同年3月,汪精衛與黃復生、喻培倫、陳壁君等人密謀用炸彈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后汪被捕,還在監獄里寫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同盟會三個大佬均支持暗殺,相應的機構也就層出不窮。比較重要的有四個:
1905年在東京成立的暗殺團,由一個叫方君瑛的女子主持,吳玉章也曾參與其間;
1910年在香港成立的支那暗殺團,成員有謀炸李準而受傷被捕的劉思復等;
1911年在廣州成立的成記洋貨店暗殺團,由支那暗殺團梁綺神協助開設,并于10月炸死前來上任的廣州將軍鳳山;
京津同盟會的暗殺機構,主要領導是汪精衛,先后策劃謀刺袁世凱的北京暗殺團,謀刺張懷芝的天津暗殺團等。彭家珍其時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終于單身刺殺良弼,成為辛亥革命中的最后刺客。
刺客彭家珍
了解完“當暗殺已成習慣”的淵源,我們才能真正進入最后的刺客彭家珍的世界。
彭家珍(1888-1912年),四川成都金堂人。其父彭世勛為清末秀才,曾赴日,思想激進,主張實業救國,是四川保路運動的骨干之一。少年時代的彭家珍受父親影響,接觸到西方近代科學,并結識了宋育仁、吳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
1903年,彭家珍考入成都武備學堂,當時口試在樓上舉行,考官問樓梯有多少級,一般考生皆不能答,只彭家珍回答無誤,可見其心細如發,事事留意。1906年,他因成績優等被公派日本考察軍事,其間加入同盟會。
他的一個朋友回憶,當時連彭家珍在內的7個年青會員跑去剃了光頭,合影留念,以示革命決心。同年彭返川,任清軍的排長,駐成都外北鳳凰山。翌年,同盟會在川骨干密謀成都起義,事泄,彭設法通知黨人,最終只有3名會員被殺,7名會員入獄。
此后直到1910年初,彭一直在清軍擔任下級官僚,并兩度失業,于是去往沈陽碰運氣。7月,得同盟會員劉介藩介紹,任奉天講武堂附屬學兵營前隊隊官。1911年,他謀得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長職位,到任之時,恰值武昌起義。10月,清廷從歐洲購得大批軍火,經京奉路南運長江前線,他統制張紹曾下令在軍火過灤州時截留。彭家珍謀劃用此批軍火起事,可惜張紹曾旋被罷免,事終未成。
10月11日,汪精衛邀集他與白逾桓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會京津支部,汪任支部長,白任參謀部長,彭任軍事部長。此間,彭拿出大量軍用車票供京津黨人使用,并挪用清廷的槍支、軍馬、錢糧支持革命。事泄,他化名出走,為清陸軍通緝。在上海,他得到孫中山接見,意氣更加崢嶸。此時蜀軍正在籌建,他可為蜀軍副總司令,卻婉拒,仍回北方,謀劃暗殺袁世凱、良弼及載澤。
1911年,彭家珍的父親催他結婚,彭家珍回信說自己必須再“遨游數載,奪得將軍印”,“否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耶”?因此拒絕回家完婚,他未過門的妻子也再沒機會過門,不過她仍為彭守節終身。
彭家珍既不魁梧,也不英俊。同盟會員王子騫回憶,在上海曾見彭,其“個子不高,大約一米五幾,不超過一米六”。另據史料,彭刺良身亡后,清軍總兵前去查驗尸首,只看到“短身、圓面、濃眉,年約三十許”的尋常面目。彭死時還不到24,看上去已經像三十許,說明他長得老氣。
彭家珍行刺緣由
1912年,是彭家珍生命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年。此時,清廷控制范圍只有東三省、直隸、魯、豫、甘肅、新疆八省,而民軍所控制的則有14省,約占2/3。從1911年9月開始的南北和談,直至翌年1月,始終陷于僵局。
袁、孫以外,另有第三股勢力,那就是以良弼等宗社黨為實際魁首的清廷貴族,在奄奄一息中籌劃最后一搏。宗社黨成員大多胸前刺有二龍、滿文姓名,在京津等地積極活動,企圖趕走內閣總理袁世凱,由毓朗、載澤出面組閣,而鐵良、良弼等率軍與南方決一死戰。
在這種情勢下,刺殺袁世凱、良弼等人成為京津同盟會的首要目標。1月16日,同盟會員楊禹昌、張先培、黃芝明等組成暗殺小組,以炸彈行刺袁世凱,第一彈斃其頂馬,第二彈未中,第三彈斃其駕車之馬,又一彈斃其從騎,卻未中袁之座位。袁世凱遇刺后遁入府內,深居不出。
行刺袁氏既未得手,良弼遂成為北方黨人的第一眼中釘。良弼幼年在成都生長(跟彭家珍還算半個老鄉),乃清宗室多爾袞之后,曾留日學習軍政,有才氣,有大志,自負韜略,被看成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并參與清末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等。他或許算是滿清最后一個有肝膽的干將。
除掉良弼,可以破宗社黨,進而逼清帝退位,這是同盟會刺殺他的顯見理由。那么,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或者說,為什么是彭家珍呢?
當然有。一是“為友人復仇說”。同盟會員韓鋒撰文稱,彭家珍刺良弼是為私交莫逆的吳祿貞報仇。吳曾任陸軍第六鎮統制,也是革命黨人,后任山西巡撫,于任上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一說為黎元洪主使)。但彭家珍當時以為是良弼所為,故憤然行刺。
二是“袁世凱借刀殺人說”。同盟會員李華英撰文稱,袁世凱遇刺后,曾通過袁克定告訴李石曾,御前會議時滿清親貴惟良弼之言是聽,袁世凱雖是內閣總理,也沒有發言權。言下之意,良弼不除,共和難求。李石曾轉告京津同盟會,于是眾人決定刺殺良弼,而彭家珍決然自任。此說也有可信成分。袁氏在良弼遇刺后第二日,1月27日,即安排段祺瑞等40余將相聯電清廷,主張共和。良弼遇刺的最大受益者,正是袁氏。
此外,彭家珍的剛烈性格及個人英雄主義也是重要因素。行刺前他給同志寫的《遺趙鐵橋黃以鏞書》,用極血性的文字自比荊軻、聶政及博浪投椎之張良,可見其對古之俠者、刺客的向往。而在《絕命書》中,他說“共和成,雖死亦榮;共和不成,雖生亦辱。與其生得辱,不如死得榮”。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氣味真是透紙而出。
刺殺良弼的全過程
刺良前,彭家珍曾打算趁資政院各王公開會時,用炸彈把他們一鍋端了,可找到資政院的入場券時,資政院已散會,王公們都走了,結果沒炸成。確定要刺良后,彭家珍遇到了不少問題。
首先他不認識良弼,炸錯了怎么辦?于是他輾轉與良弼的朋友羅春田、哈滿章等人搭上關系,并一起賭博。局間,見壁上懸掛滿清諸權貴之相片,他不經意地問出良弼的相片,隨后找機會偷偷取走,回家看個清楚。
其次,如何接近良弼?彭家珍發現,良弼的親信弟子、奉天講武堂監督崇恭與自己外表相似,可以假扮他去見良弼。于是在津沽印了一匣崇恭的名片,又購清軍上等官服裝全套,歸來后穿戴上,顧影自豪,更問同人:“公等看我,如古代之大俠否?”
第三,采取何種方法?與暗殺團成員反復討論后,彭家珍提出,街頭狙擊的辦法并不好,那樣投彈準確性差,且敵人易逃脫和反擊。因此,最好采取堵上門或直接將敵人暗殺在室內的方法。
第四,找誰做助手?本來彭家珍想找同盟會員王崇義、段子均相助。王崇義膂力很好,又沉著,可惜不久前在屋內擺弄炸彈,不慎走火,當場被炸傷右眼和右手,現正在醫院里躺著。而段子均又密往他處,調查起義地點。兩人均無法與彭家珍同去。
第五,如果被捕,怎么說?當時,彭家珍與同仁有約定,一旦事未成而被捕,落在袁世凱手中,即稱良弼所遣;落在良弼手中,則說是袁世凱所派。問題基本解決,現在要看的就是運氣了。
1月26日(臘月初八)晚,彭家珍穿好清軍官服,取出炸彈藏于外套,手槍插在腰間,離開住地,先驅車去金臺旅館,操北方口音,以崇恭身份要伙計安排房間。隨后坐旅館馬車出門,至紅羅廠良弼宅第,看門人告之:“大人尚在陸軍部!迸碓儯骸笆欠耔F獅子胡同?”看門人稱是。
彭轉而準備去陸軍部,車剛到胡同口,對面來一馬車,車中人面目頗似良弼,彭就遂停車等候。良弼車至,彭家珍投刺進謁。良弼接過片子,看來人似乎不是崇恭,正訝異間,彭掏出懷中炸彈猛擲,巨聲如驚雷破柱,良弼左腿肉飛骨斷,血流遍體,彭頭部被彈片擊中,當場殉國。
數日后,良弼傷重不治。臨死前,他對妻子和女兒說:“炸我者,獨不殺老薩與蔭昌?聆其音確是川人,真是奇男子!我本軍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從茲滅亡何?”良弼的哀嘆很快成為現實。他死后宗社黨盡皆膽寒,無人再敢出頭擔當。2月12日,隆裕太后攜還是稚子的清帝退位。中國2000余年的王朝時代就此結束,理論上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而是全體民眾。
從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到這一天,只用了83天。這樣迅速的勝利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偉大的勝利中也罕有其匹。而最后刺客彭家珍的炸彈,對此亦有貢獻。用孫中山的話說則是:“我老彭收功彈丸!
1912年2月22日,民國政府以“臨時大總統令”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和他同獲此榮譽的還有鄒容、喻培倫(謝奉琦為左將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877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