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周勇說:“通過對周原地區一座儲藏坑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三千多年前的許多果蔬種子如杏核、甜瓜子等都保存下來,其中有些看上去跟新的差不多。這座儲藏坑應當不僅僅是保存種子那么簡單,它更應是當時人建造出來保存新鮮果蔬的‘保鮮庫’,對于中國農業發展史、商周時期科技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植物種子所在的儲藏坑形制是平面近方形,四角略呈弧形,坑壁光滑,底部平整?涌诰嗟乇70厘米,坑口長105厘米、寬80厘米、深205厘米。在坑口下70厘米處的坑壁四角各有一個圓形小孔,用于放置支撐草棚類掩體的支架,建造十分精致。
孫周勇說,覆蓋物以下的坑壁還涂抹著一層厚度2-3厘米的草拌泥,均勻平整,并特別經過烘焙處理。以四角小孔為界線,坑內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淺褐色土,土質疏松,包含少量經過加工的石鉆、獸骨、陶片等,當系后期下落物;下層堆積呈黃灰色,結構雖然較上層略為緊密,但含土量明顯較少,用肉眼就看到大量植物籽粒。
孫周勇說,為了進一步排除疑慮,選擇了儲藏坑的杏核與其臨近灰坑的棗核各3枚標本,送到美國佛羅里達貝塔分析實驗室做碳十四測年。結果杏核的常規碳十四測定年代為3000年上下40年擺幅,校正后日歷年齡為公元前1380年至公元前1120年,相當于商代晚期,與該區域所見的先周文化遺跡可謂同時共存。
孫周勇說:“儲藏坑周壁涂抹草拌泥,可以有效地防潮、防濕,具備了儲備水果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而從其內大量松散灰土及下陷程度看,該坑原來儲存的應當是大量新鮮水果,而非種子本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895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