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組發現這顆滿是灰塵的行星每隔15小時環繞主恒星一周,這是迄今觀測到最短公轉周期的系外行星。像這樣短的軌道距離肯定與主恒星非常近,暗示著這顆行星可能遭受其橙色熾熱恒星的高溫加熱,其表面溫度可達到3600華氏度(1982攝氏度)。研究人員推測在這樣的高溫下,行星表面的巖石物質將融化蒸發,形成一股風流卷著氣體和灰塵進入太空。當這顆行星高速環繞主恒星運行時,將形成密集的尾狀灰塵云。
但是,拉帕波特和他的同事無意中發現一顆叫做KIC 12557548的恒星存在著奇特的光線圖像,研究小組檢測了這顆恒星的光變曲線,這是一種記錄恒星亮度變化的曲線圖表,發現每隔15個小時恒星光線強度出現下降,表明某種星體有規律地阻擋了恒星光線。
研究小組認為通過一些觀點可以解釋這些令人費解的數據,其中包括行星二重奏觀點,這是兩顆行星彼此環繞在一起,同時環繞主恒星運行。拉帕波特詳盡論述了二重奏行星以不同的方向穿過一顆恒星,在每次日蝕時阻擋了不同數量的恒星光線。但是最后觀測數據未能支持這一假設觀點,恒星每間隔15小時光線變暗,這一周期時間太短,無法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兩顆行星彼此環繞運行,像地球和月球那樣結合在一起環繞太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9022.html
相關閱讀:
揭秘宇宙膨脹之謎 暗能量被“激活”事件
2008天象奇觀演罕見日全食最值期待
學者發現宇宙誕生時漣漪 或可印證大爆炸模型
科學家稱:海洋遠古細菌靠超新星爆炸微粒維生
雙黑洞100萬年內將合并 能量釋放相當1億超新星
2008天象奇觀演罕見日全食最值期待
學者發現宇宙誕生時漣漪 或可印證大爆炸模型
科學家稱:海洋遠古細菌靠超新星爆炸微粒維生
雙黑洞100萬年內將合并 能量釋放相當1億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