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探險活動中,盜墓,或者說墓穴探險,無疑是最吸引人的一種。而且,這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行業,自從有了“厚葬”這一習俗之后,盜墓者就出現了。關于這一方面的藝術作品有很多。從2006年開始,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以盜墓為題材的小說作品,例如《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等。在今年即將上映的暑期大片《木乃伊3》當中,我們也將看到冒險者們如何和古代的墓穴主人們斗智斗勇。
那些巨大的陵墓就像是一個金庫,明明白白地對盜墓者招手,告訴他們這里擁有大量的寶藏。為了保護自己,墓穴的建設者們也會像銀行設計保險箱一樣來保障他們死后的安寧。在這一方面,大概有兩種設計理念:其一是把墓穴建設得十分堅固,讓盜墓者不得不無功而返;其二就是設置陷阱和機關,讓盜墓者為墓穴的主人陪葬。
在電影和其他藝術作品里,我們看到過很多關于盜墓的描述,當然,作為藝術作品,這些描述中虛構的成分也不少。事實上,雖然在古代的墓穴中的確有很多防盜措施,但是往往不像電影中所拍攝的那么神奇。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了解到古代墓穴常用的防盜措施,以及了解到實際的墓穴機關和電影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從根本上來說,如果不想讓墓穴被盜,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盜墓者根本找不到墓穴所在的位置。但是這往往和下葬者的意圖不符。畢竟,厚葬是為了彰顯墓穴主人生前的身份,默默無聞顯然不是他們的理想選擇。不過,歷史上的確有一些故布疑陣來保全自己死后安寧的例子。例如曹操布設了72疑冢,就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之一。
乾陵地宮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墓穴的主人們只會為自己建設一座陵墓。他們往往使用大量的石材、巨大的金屬器件和精細的工藝來讓墓穴固若金湯。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地宮墓道全部用長1米多,寬半米左右的石條填塞。這些石條一共砌起了39層,石條之間用燕尾型鐵板固定,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并且以鐵水澆筑成一體,稱之為銅墻鐵壁也不過分。
定陵地宮
在墓道盡頭,在墓室之前,往往有一層或者多層石門。這些門不僅十分沉重,而且往往會由頂門石頂住。頂門石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它們利用自身的重量,在門被關上時自動將門頂住,從外向內無法推開。1956年,當我國的考古人員發掘定陵地宮時,就碰到過頂門石。后來他們從古籍中,找到了解決頂門石的方法:拐釘鑰匙。在下面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頂門石是如何工作的。
拐釘鑰匙是用一根鋼筋彎成的,從側面看起來是一個沒有長邊的長方形,連著長長的手柄?脊艑W家們用拐釘鑰匙套在頂門石上端,把頂門石向后推離門邊,這才打開了定陵地宮的大門。
長沙馬王堆漢墓
墓穴主人希望自己的死后安寧不被打擾,陪葬的珍寶只是為了彰顯其尊貴的身份;而對盜墓者來說,墓穴主人的身份并不重要,財寶才是最重要的。最珍貴的財寶往往放在尸體的身上或者身邊,所以墓穴主人藏身的狹小空間往往是最為堅固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埋葬的是漢初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辛追。她的墓穴中使用了六層棺槨,最外層的槨板重達3000斤以上,現代的考古學家使用機械化手段才能把這些棺槨依次打開。很明顯,以手工方式想突破這些防線是十分困難的。
堅固的墓穴只能被動防備盜墓者,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再堅固的防備也會被突破。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試圖讓盜墓者有來無回。
最早的防盜措施,是咒語。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古代,咒語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些漢代的瓦當上篆刻了“盜瓦者死”的字樣,可以看成是這一類心理戰術的代表作。1980年發掘的山東濟寧的一塊漢墓碑后刻著“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后”的字樣,直譯過來就是:“敢挖我的墳,就讓你斷子絕孫。”這算是比較直接的警告了。也有比較溫和的,像在水經注卷二九《湍水》中記錄的,魏征南軍司張詹墓的碑背面,刻著這樣一首短詩:“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傷。”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我在這里并沒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沒有,請高抬貴手吧。這是比較溫和的。還有聲色俱厲的,例如西安西郊葬于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的貴族少女李靜訓墓的石棺刻辭則十分簡潔有力:“開者即死”。
民間普遍認為,盜墓是有損陰德的行為,因此不到實在沒有活路,是不會考慮走盜墓這條路的。因此上述這些咒語的用處也許還不如石頭的用處大。
古墓中常見的流沙陷阱
的確,在墓穴中堆積石頭、細沙和木炭是十分常見的。堆放木炭往往是為了吸潮,堆積石頭和細沙則具有一定的防盜作用。例如戰國中山王墓的墓穴中,大小形狀不同的大型石料沿四壁壘砌,中間孔隙填以卵石,很容易傾倒,給考古挖掘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在墓穴中大量填充細沙也會有同樣的作用,如果盜墓者從墓穴側面打通隧道進入墓室的話,石頭和細沙將會很快地涌進隧道,把盜墓者瞬間埋葬,同時把隧道封死。在《玄怪錄》中記錄過一個叫做《盧公渙》的故事,最后盜墓者被墓穴中涌出的水吞沒了。但是這種構想在技術實現上十分困難,目前也沒有找到實際的證據。
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常用的防盜設施,最常見的是有毒物質以及陷阱。秦始皇陵目前還沒有被挖掘,但是考古學家們已經用各種儀器對其檢測了很久,檢測結果表明,秦始皇陵中水銀的含量遠遠超出附近的土層中的水銀含量,這與古籍記載的秦始皇陵中使用水銀模擬了江河湖海的說法是相吻合的。水銀蒸汽有劇毒,吸入后可能導致腦損傷直至死亡。考古學家們認為,大量的水銀兼具防盜的作用。
陷阱也是很有效的防盜手段。為了追求更大的殺傷力,陷阱底部往往還會插上銳利的金屬刺。復雜的陷阱結構在長達數百年或者數千年的時間中,可能會因為腐壞、銹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所以往往最簡單的結構是最有效的,例如翻板。這種陷阱被一塊長方形的鐵板或者石板所覆蓋,在石板的中央有一根軸,當盜墓者踩在這塊石板邊緣的時候,它就會旋轉,把盜墓者扔進陷阱中。
為了追求視覺效果,電影中的墓穴機關往往被描述得殺傷力強大而且非常華麗。弓弩暗器和火焰是最為常見的。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這些描述并不可靠。古代弓弩的弦大多采用動物的筋腱或者植物性的原料,雖然經過一定的防腐工藝處理,但是依然會逐漸腐壞;弓身往往采用木料,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古代的冶煉技術尚不發達,若是非要墓穴內放置著彈簧鋼制造的弓弩,未免有些太難為古人了。在有數百年以上歷史的古墓中,基本上不會看到還能工作的弓弩,能夠剩下的只是一些箭簇等金屬小件罷了。
在古籍中出現過墓穴會噴出火焰殺傷盜墓者的記載,而在現代的考古挖掘中,也的確發生過墓穴噴出的氣體可以被點燃的情況。例如馬王堆一號墓,在挖掘的時候就曾經噴出無色氣體,燃燒火焰的顏色類似酒精燈,明火且無煙。經分析,認為這是墓室內的有機物分解而成的沼氣,并非是墓穴的防盜措施。
如果盜墓的原因是墓穴中的陪葬珍寶產生的吸引力的話,最好的防盜墓措施就是“薄葬”。但是,歷史上盜墓的動機也并非僅僅在于謀求財富。流傳甚廣的“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就是出于政治目的而盜墓的一個例子。碰到這種情況,薄葬還是厚葬,區別都已經不大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001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