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疆挖出身高超過2米神秘巨人尸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古發現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新疆神秘“巨人”墓葬尸身高超2米

  佐證中華文明在西域地區的五千年歷史,日前在新疆南疆的阿拉爾市有了新發現。

  阿拉爾市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所在地。和田河、葉爾羌河、阿克蘇河蜿蜒東流在這里匯聚而形成了塔里木河。

  歷史上塔里木河曾多次改道,逐水草綠洲而居的遠古人類,在這里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跡。塔里木古河道發現的神秘古墓群落正是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轄區內的十一團十三連、十五連南部沙漠。

  據國際人類學權威機構鑒定,該古墓群距今最遠時期已有4600年的歷史。這批墓葬群的發現,為研究昆崗(阿拉爾)的古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014年春節期間,記者前往探尋這片古墓。

  驅車駛離十一團團部約十公里,就能看到呈帶狀分布在沙漠中的古墓群,附近有一個不太大的湖泊,研究人員初步斷定是塔里木河古道與和田河古道所在地。

  古墓群填補塔中地區古人類遺址空白

  這里的地貌是典型的魚鱗狀沙丘,由于距離塔里木河較近,地下水位高,鹽堿侵蝕嚴重。猛然看,整個地形最高的墓區沙丘頗像聞名遐邇的小河墓地。

  據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專家介紹,該墓地出土的部分古人類尸骨和文物,恰好形同小河墓地,初步發現為上下三層六個系列,分別為4600年、4300年、3800年、2600年、1200年和900余年。新疆文物局局長盛春壽稱其“填補了塔中地區古人類遺址的考古空白”。

  記者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古墓受到的破壞較嚴重。目前,該墓群已被確定為市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在二號墓地有鐵絲網圍墻圈護,并有專人看守,而一號墓地和生活區遺址則受困于經費問題,至今無法采取直接的保護措施,仍舊分布在耕地周邊和沙漠之中。

  走進古墓群,依然可以看到零星的胡楊木棺材,在一個較大的棺材中,一具女性干尸呈現在我們眼前,依然可以看到頭部稀疏的頭發和身上星點的布衣。

  據守墓人介紹,墓葬出土的尸體在剛出土時保存非常完好,甚至可以看清皮膚面目,衣服也較完整,但是由于出土后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很快就被“風化”了。這里目前為止已經發現5具干尸了,目前保護比較好的只有3具。

  在墓地邊上,有一片洼地,有水蘆葦,可以看出以前這里也是水肥草豐之地。“這里以前是塔里木河古道,是人類聚集生活的地方。”

  “其實,這個古人類遺址中最久遠的居民極可能是羌人。由于古羌人多數已從事農耕和漁獵,這些特征在這里表現得很突出。從墓區和生活區規模,以及出土的草簍、谷物、食品來看,農耕規模還不小。”任新農說。

  從史籍和出土文獻得知,阿拉爾古稱昆崗。這片古墓群由此命名為“昆崗古墓”。如果結合碳14測定結果,確定該墓地的主人主要是羌人的話,與古文獻有關西羌在塔里木盆地活動的記載正好對應。

  阿拉爾周邊的新和縣曾出土“漢歸義羌長印”,和田、民豐、且末、若羌等地名都與羌文化密切相關。羌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十分深遠。而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的阿拉爾地區,出現的如果是大批羌人遺存,正說明中華文明在新疆早有存在。

  古墓群和“巨人部落”有關聯嗎?

  該古墓群最為奇特的是,在這里發現了“巨人”跡象。《史記·周本紀》《詩經·大雅·生民篇》等記載了巨人的傳說。在該墓地簡易展示館內,展示著一架兩米三以上的高大尸骨,隨葬出土的棺木長達兩米八。

  類似規格的棺木在當地還發現了多處。這與塔里木盆地遠古有巨人部落的傳說相對應,不得不令人浮想翩翩。

  “墓地出土尸首頭發金黃、顴骨高聳、臉龐狹長、腿骨粗壯,整體呈現歐羅巴人種特征。墓葬群中完整的頭骨不少,一些連接著頭皮的頭發金燦燦的,煞是好看。其中不少下門牙不是像我們現代人那樣橫著長,而是側過來長,也就是豎著長。至于是人種結構,還是飲食習慣,抑或是其他原因,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確認。”塔里木大學教授、西域研究院院長廖肇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

  在進一步了解中記者發現,阿拉爾昆崗古墓出土的系列文物,雖明顯“貧民化”,但歷史價值極高。部分葬形制和出土文物與小河墓地如出一轍,有的時代則更為久遠。

  出土的所有棺木皆無底座,且男女上下合葬,屈肢葬成為主導類型。墓葬附近古河道遺跡清晰可見,干枯的胡楊林面積特別龐大,有明顯的生活區特牲。

  古代文明來自何地,去向何方?

  在墓葬群中,每個墓地四周都密密麻麻插有小木棒,呈四方形,小孩墓地插的是小棍子,成人墓地插的是大棍子。其中造型美觀的一個木棒整體呈褐色,縱向剖開里面空間藏有盤曲為長條形的蛇,蛇頭前昂,充溢著神秘的氛圍。

  此外有簡單削出人頭、軀干和下肢的一對男女胡楊木雕人像,細槽狀雙眼、嘴角和微隆的鼻子惟妙惟肖,大概屬于死者替代物,所蘊涵的意義至今尚不清楚。

  當地還出土了用植物的莖稈、根莖纖維密實絞編而成的草編小簍,呈鼓腹形、圓柱狀,有圓底、有尖底,形態各異,每只小簍上都有提梁。所有這些與小河墓地極為相似,但二者因緣目前還難以界說,因為彼此還存在不少差異。

  墓葬區、生活區及其附近地域已陸續發現石器、木器、陶器、銅器、鐵器、料珠、氈帽、氈靴、絲綢、“∞”字形毛線繩。獸骨、魚骨、木炭比比皆是,同時還發現了埋藏地底的果樹種子、枝葉,不明種類的動物皮毛與糞便。

  當地的煉銅與煉鐵遺址面積龐大,碎陶片、銅渣、鐵渣遍地都是,說明先民在此生活的區域龐大,文明程度頗高,而且從形成到最終廢棄,應延續了較長時間。

  廖肇羽還告訴記者,昆崗墓葬群和生活區與相距700公里左右的小河墓地(學術界定位3800年—4000年)很是類似又略有差異,年代還應該更早。

  按照河流文化學說推理,江河的中下游是人類聚居最集中的地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增長,先民逐漸沿江河兩岸向中下游擴展,與后世的塔河下游樓蘭文明確實淵源很深。

  古老先民在塔里木河流域繁衍生息,上下遷徙。此后沙進人退,人們不得不屢次放棄故土向沙漠邊緣遷徙,如今上百條干涸河床縱橫交錯堅硬無比,大片枯胡楊林望不到邊際,似在像我們訴說著當年繁華的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911.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