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人面巖畫
陰山人面巖畫
北美洲西海岸人面巖畫
(神秘的地球報道)據文匯報(許?):沿著北美洲西北海岸近5000公里分布的人面巖畫,從何而來?直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加拿大學術界主流觀點仍是:人面巖畫由南往北傳播。他們不能想象寒冷如阿拉斯加地區,會出現一種具有強大活力的文化因子,頑強地沿海岸“漫步”到遙遠南方。巖畫研究學者宋耀良經過考察提出,西北美洲人面巖畫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環北太平洋地區人面巖畫在宗教、藝術內涵上具有同一性。
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將再版宋耀良專著《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巖畫》《中國巖畫考察》,書中500余幅配圖再現史前人面巖畫實存狀況,大都由作者實地跋涉拍攝,屬首次發表。日前,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加拿大溫哥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耀良做客海上博雅講壇,講述人面巖畫分布之謎。
雖相隔甚遠,符式卻高度統一
巖畫本身就是藝術化、物化的人類早年遺存,傾訴著遠古初民的心曲鐘情。有趣的是,5000多年前,中國各地人面巖畫相隔甚遠,卻表現出高度嚴格規范的統一性--通常它們刻在無法移動的巖石上;出現在有水源的開闊地附近;小圓凹、同心圓及太陽圖案最為常見。
考察足跡曾遍歷11個省份的崇山峻嶺與沙漠戈壁,行程達4萬公里,宋耀良發現,國內人面巖畫雖分布多地,但它以連續線性方式自成獨立系統,與動物巖畫清晰區分不混淆。他指出,人面巖畫在國內衍生出3條大分布帶。其中,東分布帶沿太平洋海岸線延伸,從內蒙古赤峰地區到福建閩南和臺灣萬山;北分布帶從赤峰始,沿內蒙古高原和東亞平原交界處向西分布,幾近到達新疆;中分布帶從內蒙古臨河一帶,溯黃河南下,到寧夏中部賀蘭山南端止。
鑿刻在深山幽谷或懸崖洞穴的人面巖畫,在很多方面構成中國上古文明的源頭。如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與巖畫中的無輪廓人面有明顯承繼關系!渡胶=洝分械暮芏嘤涊d,能在人面巖畫遺址中得到印證。巖畫中體現出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等觀念,與中華民族上古文化哲學相一致,甚至不少圖形成為與巫術和祭祀有關漢字的祖形。
求證人面巖畫自東北亞傳向美洲
一次偶然的機會,宋耀良獲知西伯利亞和美洲西海岸也有大量巖畫,于是投入環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巖畫的比較研究。結合考古發掘,他認為,最早可能在距今4000年左右,兩大洲之間還有一次相當規模的遷移,東亞人類途經阿留申群島抵達美洲。
論據之一便是阿留申群島上發現了刻在石頭上的人面巖畫,這些圖像的表現方式和東亞、美洲的人面巖畫很相似。此外,以北美科迪亞克人面巖畫嘴角下鑿兩個點為例,這在東北亞黑龍江下游遺址的人面巖畫中十分常見。尤其是兩個圓凹鑿在兩邊臉頰中間,尤為典型。不少龍山文化的玉器上也銘有此圖。
宋耀良在太平洋嘎伯留日小島上,找到埋在半米厚草皮底下的大片巖畫區,情形壯觀,其中人面巖畫與中國賀蘭山巖畫高度相似。在臨近的島嶼發現的巖畫圖,獸口中含有人面,而南美瑪雅文化中獸口含人首的石雕很多,此類圖形與中國殷商時期青銅器中的主題紋飾“虎噬人首”相近,這些巧合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相關報道:人面巖畫之謎
。ㄉ衩氐牡厍驁蟮溃⿹醒腚娨暸_10套《探索・發現》: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一種特殊的巖畫——人面像陸續被世界各地的學者發現。從北美洲西海岸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一直延伸到中國大陸。在巖畫學者宋耀良的筆下,一個清晰的環太平洋地區人面巖畫帶被勾勒出來。這些人面像似乎都指證著同樣的事實:它們具有一致的宗教文化內涵,共同的構圖特征、制作技法和表現風格。由此,一個大膽的推測被提出,在史前文明時期,東北亞和北美洲之間發生過一次跨越大洋的人類大遷徙。
1969年春天,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政府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李祥石,前往金山鄉執行公務。在返回的路上,他無意中發現,在賀蘭山口兩側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畫著類似人面的圖形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和奇怪的符號。當時天色已晚,帶著一連串的不解,李祥石下山了。
李祥石并不是第一個發現巖畫的人。早在公元五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名著《水經注》中就留下了有關巖畫的大量生動的記載。他說,黃河自甘肅北流到寧夏,經過寧夏陶勒縣至內蒙古磴口縣一段五百里黃河沿岸的山中,有被刻畫的山巖,圖像似虎似馬,所以被人稱之為畫石山。
1979年,李祥石再次來到了賀蘭山口。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從來沒有忘記這些巖畫。這一次,他帶來一部照相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讓這些古老的面孔第一次離開它們所依存的巖石,以影像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賀蘭山發現巖畫,這個消息一經披露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對賀蘭山巖畫的大規模普查也隨之開始。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在賀蘭山東麓的27個山口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內容涉及人物、動物、植物、天體和不明含義的符號,而這其中,最為詭異和神秘的圖形就是近千幅也被稱為是“類人首”的人面像。
巖畫,被稱為是凝固在石頭上的史詩?脊艑W資料表明,人類最早的巖畫可以追溯到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但巖畫被大量發現的歷史至今才不過一百多年。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在世界巖畫分布圖上,中國還是一片空白,國際巖畫委員會對中國巖畫遺存的狀況一無所知。
1986年4月,國際巖畫委員主席阿納蒂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的信,信中介紹了中國當時已發現的100多處巖畫遺址。寄信的人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
收到這封信件之后,國際巖畫委員會立即派人來到賀蘭山考察。當這些世界頂尖的巖畫專家們來到賀蘭山口,眼前的情形讓他們感到無比震撼。
在一片高達20米的山崖上,從上至下密密麻麻地刻畫了60余個人面像。這些人面像表情各異:有的面目猙獰,有的傲慢不屑,有的溫柔慈祥,有的神秘莫測。這些斑駁的面孔把一個個疑問拋向了每一雙注視它的眼睛:它們鑿刻于什么年代?創造它們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一萬年前,賀蘭山東麓的山坡下生活著一群原始人。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他們慢慢學會了打造簡單的石器,也學會了制造簡陋的武器獵取動物、守護部落族群的安全。為了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追逐豐沛的水源和更多的獸群是他們生活中永恒的主題。
宋耀良,曾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知青,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上了大學。在轉向對巖畫的研究之前,宋耀良就職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從事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研究。1987年,中國的改革大潮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宋耀良卻離開了喧鬧的都市,不斷追逐、醉心研究那些刻畫在巖石上沉默不語的線條圖形。
1989年7月,宋耀良從蘇?诖┰劫R蘭山來到了陰山考察巖畫。正是在那里,他有了第一個重大的發現。當地一位年長的學者用激動的語氣講述了他發現陰山巖畫的故事。這位長者就是后來被稱為“中國巖畫之父”的蓋山林。
30多年前,蓋山林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水經注》中所記載的畫石山。在韓烏拉山口這塊臥牛狀的巨石上遍布著大量的人面像,沒有人知道它們已經存在了多少年。
當這一副副神秘莫測的陰山人面巖畫出現在宋耀良眼前,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讓他立刻想起了遠在千里之外的賀蘭山。在那里,他曾經見過幾乎是與陰山巖畫一模一樣的人面像。
宋耀良在對掌握的眾多資料進行了比較研究后,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散布于中國各地的巖畫遺存中的人面巖畫顯示出了驚人的相似性。
兩年后,宋耀良對于中國境內人面巖畫分布規律的理論逐漸成熟。根據他的研究,中國人面巖畫系一種同源文化所致,在中國境內呈三條帶狀傳播線。一條是沿內蒙古高原與華北、河套平原的邊緣線,從赤峰往西,沿各山脈的南麓,經狼山、陰山,到達巴丹吉林沙漠。還有一條是逆黃河而行,從內蒙古磴口,經寧夏賀蘭山,到甘肅,在兩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眾多遺址。另一條則是從赤峰向南經江蘇連云港,沿海岸線到達福建閩南、臺灣萬山和香港。
1992年,集結了宋耀良對國內巖畫研究成果的《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像》在上海、香港、臺灣的三家出版社同時出版。
在書中,宋耀良論證了散布在各分布帶上的中國人面巖畫是一種同源文化,它的背景是史前人類的遷徙。這一理論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人們驚訝的發現,這個貿然闖入的青年人竟為巖畫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切入點。
1993年夏天,宋耀良接到了一份來自大洋彼岸的聘書:有鑒于宋耀良教授在中國史前巖畫研究方面的成就,特別邀請您為哈佛大學燕京學院訪問學者。那年秋天,宋耀良來到美國,專注于史前巖畫的比較研究。
宋耀良來到美國的第二年,有一天,在哈佛大學圖書館一間地下室里,一份100多年前的考古報告引起了他的注意。1897年,美國考古學家勞弗爾在俄羅斯東部邊境的薩卡齊阿梁村發現了一個人面巖畫遺址,在黑龍江入?诘拇笫^上雕刻著100多個人面像。1899年,勞弗爾在《人類學》刊物上發表了他的調查記《黑龍江巖刻畫》,第一次使用“人面像”這一巖畫術語。但是在之后100多年時間里,這份薄薄的報告并沒有引起美國學術界的重視。
而宋耀良看后認為:“憑我這直覺,這個巖畫是中國去的。”
當時的宋耀良并沒有意識到,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到目前為止被發現的亞洲最東面的一個人面巖畫遺址,隔海相望就是北美洲大陸。
科迪亞克島,位于阿拉斯加西南。1947年,美國考古學家海澤在此發現北美洲第一個人面巖畫遺址,100多個圖像鑿刻在海邊的巖石上,其中,主要是一種無輪廓人面像。如果這時候有人將這里的人面巖畫與隔海相望的黑龍江下游的巖畫相比較,就不難發現兩者的相似之處。但在之后的近半個世紀,也無人做這樣的比較研究。
時至上世紀70年代,美加學者在美洲西海岸發現了眾多密集的人面巖畫。這些人面巖畫沿著阿拉斯加島嶼,沿海岸向南延展到北美中部。由此看來,只要在東亞和北美兩大人面巖畫區之間,找到一個連接點,這兩大系統的巖畫就貫通了。而最早發現的兩個人面巖畫遺址俄羅斯薩卡齊阿梁村和科迪亞克島,恰是這樣的連接點。
宋耀良決定大膽地畫一條傳播線。當他把中國大陸到俄羅斯、阿拉斯加、美洲西海岸沿線的諸多人面巖畫遺址用一條線連接起來,一個清晰的環太平洋地區人面巖畫帶被勾勒出來。這些人面像都似乎指證著同樣的事實:它們具有一致的宗教文化內涵,共同的構圖特征、制作技法、表現風格,自成體系。而在世界其他巖畫遺存地區,人面巖畫極少發現。
宋耀良相信,人面巖畫是一種同源文化的傳播。
1994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室里,面對著上千幅在全世界各地發現的人面巖畫圖片,宋耀良隱約感到,一個豐富多彩的史前文明世界圖景就隱藏在這些刻畫于巖石上簡單線條的背后,憑著一個學者長達七年在大洋彼岸孤獨研究所建立起來的直覺,他相信一些重大到足以改寫史前文明歷史的發現即將展開。
根據海平面上漲的速度與巖畫位置的關系,宋耀良作出了這樣的推斷:人面巖畫傳入北美洲西海岸的時間大概在距今四千年前。
越來越多已無法用巧合來解釋的證據,都在向學者們隱隱傳達著一個信息,遍布于北美洲西海岸的人面巖畫很有可能來源于上古時期的中國,人類在四千多年前有一次橫跨太平洋的長途遷徙。那究竟是一場怎樣驚心動魄的漫長征程呢?
從賀蘭山到陰山,大興安嶺一線水源充沛,動植物豐富,自古以來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一條交通線。學者們分析,遠古時代,這群東北亞先民的遷徙也同樣選擇了這樣一條路線。他們從黃河兩岸順流而下,沿著陰山山脈和大興安嶺的走向一路向東。在水草豐美的地方,他們會停下來臨時定居。而當環境發生變化,他們就不得不繼續遷徙。
在充滿著不安、不確定性的生活中,刻制巖畫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慢慢做為一個傳統保存下來。一種圖形、一種格式也被固定下來代代傳承,不因時過境遷而改變。
賀蘭山有一幅最為特殊的人面巖畫,它被鑿刻在距離地面19米高處一塊醒目的崖壁上。它的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頭部上方有著放射線狀的光芒。類似的圖形在環太平洋地區都有發現。從陰山、俄羅斯黑龍江下游,到北美洲西海岸,雖然線條略有刪減,但其母型不變。
2001年,宋耀良的學術論文《環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形巖畫研究》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刊物上發表。宋耀良全面論述了他多年實地考察后的重要發現,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俄羅斯黑龍江下游與中國境內的賀蘭山、陰山、連云港等地的人面巖畫存在七種以上相似的符號和特殊表現形式:十字形、同心圓、弧形人面、X光形人體、淚線、眉心紋和臉上的小圓點。這是一種同源文化跨洲際傳播的結果,它的源頭在東方。
在宋耀良的敘述中,遠古先民一次波瀾壯闊的史前遷徙之路終于在世人面前變得清晰而生動,人面巖畫起源于中國東部的大汶口文化區域。在北傳播帶上,由東往西傳播,經由赤峰的紅山、狼山、陰山,傳到賀蘭山時達到高潮。
最晚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具有鐫刻人面巖畫宗教文化需要的亞洲史前居民,經由內蒙古赤峰,沿著大興安嶺東麓,到達黑龍江;再沿江而下,在烏蘇里江河口和黑龍江下游,分別留下眾多人面巖畫遺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島上,以跳島的方式,向美洲大陸前進。攜帶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就地制作此類圖像。當登上美洲西海岸時,又恢復了在山巖上制作人面巖畫的傳統。在沿海岸線向南遷移至加州北部時,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巖畫。完成這個過程,大概經歷了數千年的時光。
一次偶然的發現,連接起了一種神秘的文化。從中國西北到華南、從東北亞到北美洲西海岸,通過這些數量巨大、相隔遙遠卻極其相似的人面巖畫,一次發生在史前文明時期,環太平洋持續千年的遷徙之旅就此展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9596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