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么,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造流馬之法云:“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后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后腳孔分墨去后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后杠孔去后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載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讖街腥_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么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么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4921.html
相關閱讀:
中國驚現似霸王龍新物種 “皮諾曹王”長鼻長角
皮爾巴拉驚現"微生物遺跡" 巖表存在古老細菌痕跡
驚現1600萬年豕脊齒象頭骨化石 或揭秘其起源
科學家發現石器時代最早擁有藍眼睛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