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說,預計于2017年前后發射的“嫦娥五號”研制進展順利,因有2014年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器服務艙成功開展在軌驗證,科研人員更有把握。
根據官方披露信息,“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在月球表面實現自動采樣;第一次在沒有發射場的情況下從月面起飛;第一次在40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一次無人對接;第一次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地球。嫦娥五號還將采集約2公斤的樣品帶回地球。
“嫦娥三號”任務在2013年取得成功,其備份星“嫦娥四號”被賦予在2020年左右登陸月球背面的任務,如果成功將是人類首次。
歐陽自遠說,為解決月球背面“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通信”的難題,將發射中繼衛星。中繼衛星將會飛至拉格朗日-2點(簡稱地月L2點),原因在于該點可同時觀測到地球與月球,便于開展工作。此前有報道稱,“嫦娥四號”的中繼衛星將在2018年底前發射,并將在月球軌道上運行3年。
中國科學家對于地月L2點并不陌生,“嫦娥二號”、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器服務艙均曾環繞地月L2點。服務艙現已進入環月圓軌道,繼續為“嫦娥五號”開展在軌驗證試驗。“嫦娥二號”則飛得更遠,已成為一顆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行星,預計將在2029年回到地球附近。
歐陽自遠表示,將在基本完成無人月球探測后,進一步開展載人登月及建立月球基地,以便開發利用月球資源、能源和特殊環境。
“我們還應該飛得更遠,去探測整個太陽系。”歐陽自遠說,太陽系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包括探尋太陽系生命信息與系外行星、研究類地行星及太陽系演化、研究太陽和小天體活動對地球的災害性影響、開發利用地外資源以及再造一個地球。
其中,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有軌道器和火星車,計劃采樣返回。2014年,根據迄今為止最新鮮的火星巖石樣品提森特(Tissint),中國科學家通過系統測定碳顆粒,發現火星有過生命的證據。
中國首次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計劃依次對3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進行探測。目前,“嫦娥二號”在2012年12月已與4179小行星交會,探明這顆可能將在2029年前后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大小、形狀及結構。接下來還將有伴飛探測、伴飛和附著探測。
此外,中國科學家還計劃對金星、木衛二等進行探測。前者重在研究溫室效應,后者希望探明冰層下50至80千米深的地下海洋會否存在原始的生命活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694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