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歐洲宇航局最新公布月球首個人類基地的藍圖,聲稱未來機器人完全可使用“月球土壤”建造人類基地。由機器人建造的月球基地建筑物可容納4人居住,能夠抵御隕石碰撞,伽馬射線輻射和顯著溫差變化的影響。
這個月球人類基地模型是由歐洲宇航局采用最新3D打印技術建造的,能夠將月球土壤轉變成為供人類居住的穹頂住宅。據悉,該模型是歐洲宇航局和歐洲一家建筑公司共同設計完成的,將為人類移居月球奠定基礎。同時,專家表示未來40年內將實現人類移居月球表面。
自治機器人將使用3D打印機建造供4人居住的房屋,同時可避免遭受隕石、伽馬射線和顯著的溫差變化的影響。歐洲宇航局人類太空飛行研究小組的斯科特-霍夫蘭說:“3D打印技術可用于建造月球基地,從而減少了地球后勤補給。”
依據這項理論,用于建造月球基地的90%材料在月球上都已存在,只缺少機器人和輕重量部件,例如:充氣部件、固體連接器和嵌入部件,這些必須從地球進行運輸。極少量的組件需要在地球制作成管狀結構,由太空火箭進行運輸。
為了保證建筑物的強度,以及最小化使用“結合墨水”,建筑物的外層是由類似泡沫的中空密閉微孔結構制成。參與模型建造的建筑公司表示,作為一項測試,該建筑模型采用本地可持續使用材料建造,用于抵御地球極端氣候。這與未來在月球建造真實的人類基地十分接近。
他們指出建造外層的中空密閉微孔結構類似于鳥類骨骼,實現了強度和重量的完美結合。同時,他們指出月球土壤可做成漿狀,形成一種實心砌磚結構,以每小時2米的速度用于建造墻壁。
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歐洲宇航局和歐洲一家建筑公司共同設計了首個月球人類基地模型,為人類移居月球做好了準備工作。
月球磚塊:研究人員模擬月球土壤建造了月球實心磚,這個月球基地模型重量為1.5噸。
3D打印機機器人正在工作:以漿狀月球土壤作為“墨水”,這個3D打印機機器人能夠以每小時2米的速度建造墻壁。
另外,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委托畢格羅宇航企業的調查顯示,私人航天企業將于2020年建立月球基地,基地中載人艙室由充氣式空間站模塊組成,畢格羅宇航公司總裁羅伯特·畢格羅與美國宇航局的合作會議上認為未來將有大約20家私人航天企業加入月球基地的建造工程。目前載人登月以及亞軌道飛行是私人航天企業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顯然該計劃與美國宇航局未來20年的發展路線不太一致。
按照美國宇航局的計劃,未來10年將開啟小行星捕獲任務,發射軌道飛船將一顆小行星拖回地月系軌道,然后派遣宇航員對小行星進行勘察。該任務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有私人航天企業的介入,比如小行星采礦業務。如果私人航天公司在月球上建立了基地,那么小行星采礦作業就會更加容易,可以確定的是,未來20年至30年的空間任務中,私人航天企業將占據相當一部分比例。月球基地的建立是深空任務發展的重要前提,美國宇航局曾將月球作為深空任務的起點,在月球上建立航天發射場,利用低重力環境的特點發射深空探測器。
亞軌道飛行也是私人航天企業主要參與的領域,借助新興的太空游可以聚集資金,完成 亞軌道太空旅游,同時也可以打造充氣式的軌道空間站,為太空游客提供軌道酒店,充氣式空間站技術也可以應用于月球基地的建造。2020年代將是人類太空計劃實施的重要里程碑,私人航天企業將介入宇航領域的各個方面,總裁羅伯特·畢格羅稱目前已經開始充氣式空間站的投標,在月球表面建立棲息地是該計劃的最終目標。
美國宇航局的小行星任務預計將在2025年進行,大約10年后完成載人登陸火星,美國宇航局已經準備1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尋找目標小行星,將其拖回地月系軌道,然后派遣宇航員登陸小行星。畢格羅公司研制的充氣空間站模塊已經開始測試,顯然羅伯特·畢格羅總裁具有同時“占領”近地軌道和月球表面的雄心壯志,或許人類未來的太空旅游可以乘坐軌道飛船進入空間站,再前往月球基地。
但美國的目標并不僅僅如此,美國只是計劃把月球作為政府宇宙的中轉站而已。美國宇航局的新計劃稱在登陸火星之前將會捕獲一顆小行星,并將其定位在地月系的一個軌道上,這個小行星前哨站將成為美國宇航局登陸火星的跳板。但是來自康奈爾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史蒂夫·斯奎爾斯認為小行星捕獲計劃可能不太切合實際,與火星任務之間看不出有類似的關聯,登陸火星所需的技術和經驗無法完全取自于捕獲小行星。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科學家保羅·羅斯普迪斯認為登陸火星的最好跳板是月球,月球有著與火星類似的局部重力場,而且也有塵埃表面,這對火星任務由很大的幫助。
前些年,美國宇航局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計劃,在航天飛機計劃和建設國際空間站任務后,星座計劃被提出,但由于資金問題該計劃被取消,星座計劃的子任務并沒有撤銷,比如獵戶座多用途飛船、重型運載火箭等將是登陸火星的重要運輸工具。目前,美國宇航局的設想是將人類送上小行星,然后以此為跳板再前往火星,根據奧巴馬總統提出的資金計劃,美國宇航局將獲得1億美元用于前期打造一個無人飛船,最終捕獲一顆直徑為23-33英尺直徑的小行星,然后宇航員將開始執行遠征任務,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勘察。
根據凱克空間研究所的計算,美國宇航局的捕獲小行星計劃將耗資達26.5億美元,有科學家認為這筆錢可以打造一個月球著陸器。保羅·羅斯普迪斯認為小行星捕獲任務無法為火星任務提供服務,開采小行星已經不是非常迫切,大約有4.5萬近地小行星的碎片墜落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利用這些隕石進行研究,沒有必要花費大量資金捕獲并開采一顆小行星進行研究。此外,把宇航員送往小行星可能會學習到一些關于空間飛行的技術,目前美國宇航局依然將精力集中在研究小行星任務上,同時也支持月球探索計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9449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