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定陶,仲夏驕陽炙烤大地。一座在這里塵封千年的漢代古墓首次對媒體集中開放,成就了一次獨特的古墓探秘之旅。
這座被稱為“定陶大型漢墓”的古墓自發現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的考古意義。從去年10月開始科學考古發掘以來,截至今年5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學者在實地考察后得出的結論是:“在以往發現的‘黃腸題湊’墓葬中,此墓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好、時代特征明顯。”
在菏澤定陶縣馬集鎮大李家村,墓址所在地被茂密的玉米田所環繞,位置偏僻并不容易被發現。歷史上定陶是個經濟要地。史書記載,定陶古稱陶丘,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春秋戰國至兩漢期間,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區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漢王朝建立始于此地,王朝的命運在此后的400多年間與這里有著密切的聯系。
漢墓位于大李家村西北約2000米,因保護需要,這里四周安裝隔離網。一座整體呈現“甲”字形的漢墓位于數米深的土坑中。因需避風雨,發掘之后,墓地被塑料、網幕等遮蓋物遮擋,四周擺放著已被考古人員揭下的數萬塊墓磚。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樣規模的漢墓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因為“黃腸題湊”為漢代帝王的專用葬制,而其他的皇親國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經過天子的特賜才可享用。
“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墓葬的一種埋葬制度,目前考古發現多見于漢代。據史書記載,“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筑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
這座漢墓的規模較以往同級別諸侯王級漢墓更大。發掘考古隊領隊崔圣寬介紹說,墓壙近方形,邊長28.3米,為人工夯筑的地上墓室,墓壙四壁采用木板貼護,木槨周圍使用了大量積沙,形成積沙槽,木槨的頂部及周邊又采用青磚進行封護。
在整座墓的東側,一個斜坡狀墓道顯示出進入墓穴的入口,由于地下水位偏高,在墓道口仍能見大量積水,考古人員此前為方便考古發掘,在墓的西北角打了一口井,至今能見地下水涌出。
換上雨靴從墓道入內,艷陽高照的夏日田野頓時變成了幽暗潮濕的地下世界,剛進墓就能聞到一股木材的清香。墓口處的過梁僅有1.5米左右高,記者只能低頭入內。進入墓穴,就是1.8米高的回廊,回廊環繞放置棺槨的中室,廊內是齊腳面的積水。
地下溫度明顯降低,一些角落已拉上電燈,因為人多,墓內絲毫無盜墓文學中所渲染的恐怖氣氛。近20名記者隨著考古人員魚貫入內向左行進,?廊頂多只夠兩個成年人并排而行,每過一個橫梁都要低頭。?廊外圍可見12個室,室內經閃光燈照射空空如也,平時無燈光照亮。
崔圣寬說,整座墓內共有23個室,墓室內部結構對稱,無論左右東西南北都是對稱的,每個門都是黃腸木做成。
環繞回廊一周大概用了15分鐘,所有墓室都有木質墓門,均敞開。所有墻壁為小型枋木壘砌,表面略有腐蝕,但整體保存較完整,地面也均為木材鋪設。期間,記者還在?廊的東南角等位置見到不同時期的盜洞。
其中一個盜洞位于墓主人棺槨所在的中室,這個墓室有著四個甬道與外圍墓室相連,每個甬道有門,均為銅的門軸,有的門已被破壞,有的仍保存完好,但無法打開。中室內墓主的棺槨已被保護起來,因有彩繪不允許觸摸。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此前透露,這座墓葬累計發現盜洞30余處。有的幾乎在墓主人下葬后不久即產生,此后歷代又被盜墓賊盯上。直到現在,仍是盜墓賊眼中的肥肉,僅去年,當地公安部門就緝拿盜墓者20余人。
盜墓猖獗讓這座本該“富有”的漢墓被發現時卻空空如也?脊湃藛T翻遍墓的每個角落,甚至連地面的淤泥清理個遍也沒有發現一件文物。崔圣寬說:“盜墓賊拿走了所有的文物,留下了一座空房子。”
“但即便是這座空墓仍舊是一個巨大的文物。”崔圣寬說。
據考古人員估計,這座墓葬整個木槨所用木料初步估計在2000立方米以上,建造整個墓所用木材可達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
同時,這座墓的黃腸木每根長7、8米,寬1米多,黃腸木之間采取榫卯結構相互連接,歷經2000年仍嚴絲合縫。覆蓋在墓室上層的2.3萬塊帶有豐富文字的漢磚,數量空前,記錄內容豐富,對于研究漢代的書法藝術、人文地理等都是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文物專家初步推斷,定陶漢墓的主人可能是西漢晚期的定陶王或是漢哀帝之母丁姬,但由于墓葬曾遭盜掘,隨葬文物被洗劫一空,墓主人的確切身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此前,“黃腸題湊”墓經科學發掘的已有10余座,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自東漢以后,木結構的“黃腸題湊”墓葬已基本不見,隨著大型磚石墓和多墓室的盛行,木結構“黃腸題湊”的墓葬為石材題湊所取代。
在這次向媒體集中開放之前,已有全國各地的漢代考古專家到發掘現場實地考察,對墓主人身份的研究以及墓地下一步保護進行研討,相關結論和方案有望近期揭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403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