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秘古代擒拿格斗:為何精銳特警不敵散打高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自然傳奇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擒拿格斗術不是衡量一支軍隊戰斗力的主要標準,也不再是武警決勝的關鍵。更多的時候,擒拿術是為了增強軍人的自信。

美國華裔志愿后備部隊將軍王世清近日來到中國參觀訪問。王世清是著名的華裔武術家,現為美國志愿后備部隊參謀長兼訓練部總監,少將軍銜。能夠成為美國志愿后備部隊的“總教頭”,自然是憑著自身過硬的武功以及教學能力脫穎而出的。

一直以來,軍警單位對于公眾的開放及表演項目中,都有氣硬功及擒拿格斗項目的展示,所以在普通民眾的眼中,似乎軍警特種部隊都是一群能夠不吃不喝,精于鐵頭功、大力金剛腿功、槍法如神的殺手。也有不少退役老兵回到地方上,基于自身虛榮心理和保密條例,故意夸張和虛構了軍隊的格斗訓練內容,使得公眾對于軍隊的格斗訓練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

擒拿格斗原來不是士兵的主業

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格斗術是各國軍隊訓練的項目之一。然而與一般人的印象不一樣,其實即便在冷兵器戰爭時代,功夫也不是最重要的一項訓練。以當年的高考制度為例,武舉人的考試主要科目是騎射和兵法對策,而不是評書中的單挑決定名次。比如明代的武鄉試為例,該考試分三場,初場試馬上箭,第二場試步下箭,第三場試策一道。武鄉試除試馬射、步射外,另試技勇:開弓、舞刀(所謂舞刀是規定舞刀成花,而不是拿著刀對砍看誰厲害)、掇石(就是舉重)。通過考試的就被稱為“武舉人”。由此可見,即便在古代,格斗術都不是軍隊最重要的科目。古代的主戰兵器并不是刀槍劍戟,而是弓弩和戰馬。由于騎兵的速度和沖擊力不是任何步兵分隊能比的,所以古代軍隊最重視的就是騎射。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步兵方隊里邊,格斗能力也不是最關鍵的。以古羅馬的長槍方陣為例,作戰的根本就是整個方隊隊形整齊劃一,步兵手中的長槍組成一道無堅不摧的槍林,一起向前推進。作為一名步兵,最關鍵的功能就是跟著大家一起走一起刺殺,即便死也要保持方隊的隊形整齊。一個方陣一旦被騎兵沖散,那么步兵的下場就是被馬上的騎士像砍冬瓜一樣砍成兩節。面對刀槍如林、人擠人的戰場,你就算武功天下第一也沒有發揮的空間。所以在古代如果你武功高強也許有助于晉升,但對于整個軍隊而言,格斗術不是很重要的東西。

到了近代,隨著火器的普及,格斗術更加可有可無。影視作品有個誤區,以為鴉片戰爭中,主要輸在武器不如人家。事實上,即便在白刃戰中,清軍也沒占什么便宜。在英軍攻擊定海的戰斗中,主要是靠刺刀沖鋒攻下的要塞,英軍總共傷亡1 7人。

突擊作戰才需要格斗術

只有明代中葉的東南沿海剿滅倭寇戰斗中,格斗功夫才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那場戰爭的特點是小分隊的剿匪作戰。倭寇主要組成部分為日本流浪武士和海盜,此類敵人精通日本劍術并且擅長小股突擊作戰,打斗經驗豐富,常常避過明軍主力,利用快船騷擾沿海城鎮。在這場戰爭中,習慣與蒙古騎兵大兵團作戰的明軍主力無法對付小股匪徒騷擾,因此當時的指揮官戚繼光將軍對士兵操練時,強調單兵格斗技能的培養,并且創造了鴛鴦陣等利用幾種武器配合的冷兵器班組作戰方式。

到了二戰時期,由于自動武器的發展,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近距白刃戰很少發生,只有中國戰場上,白刃戰仍然作為主要的作戰形式之一。民國時期的軍隊由于裝備落后,所以非常重視武術訓練,西北軍和東南軍閥都有專門的大刀隊和苗刀隊。當時北京大學的教授每月收入60~80元大洋,已經屬于高薪。中央國術館的著名武術家孫祿堂的月薪卻達到了300大洋。武術名家的弟子持師傅推薦信從軍,直接可以成為連排軍官,無需上軍校。但是由于營養和訓練的不足,抗戰中的中國士兵在白刃戰?ing庥鋈站?艙疾壞絞裁幢鬩。虽然喜峰恐q揭壑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75752.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