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共發現3個恐龍“死亡坑”,其中第一個是十年前發現的,在1-2米深的凹陷內保存著幾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雙足恐龍骨骸化石,這些小型恐龍與霸王龍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艾伯特皇家博物館的地質學家大衛-埃伯斯(DavidEberth)指出,這種死亡坑是體型超大的馬門溪龍腳印,這項研究報告將發表在今年2月份出版的《PALAIOS》雜志上。雖然這些陷坑位于現今的戈壁灘上,但在1.6億年前這里是一片沼澤濕地。
侏羅紀末期,噴射的火山物質釋放出大量的灰塵,火山殘骸形成了類似流沙的半固體火山泥層。當體型龐大的馬門溪龍經過這種奇特地形時,它們的大腳會在半固體流沙層留下深深的腳印,之后腳印又被濃泥漿填充。在潮濕的沙地中這樣的大腳印很快會表面上消失,之后會變成隱形的陷坑。
體重18-22.6公斤大小的獸腳亞目恐龍和其他小型動物平時可以漫步在薄灰塵地面上,但是當它們陷入馬門溪龍的腳印陷坑中,便很難從中逃脫。埃伯斯稱,獸腳亞目恐龍很難逃離,這是由于恐龍僅使用后腿支撐運動。很可能也有其他的動物掉入這些陷坑,但它們從中逃脫。我們認為四足動物會從這樣的陷坑中逃離,這是由于它們的四肢具有四輪驅動作用,可以擺脫泥坑的束縛。此外,這些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體上長有羽毛,當羽毛上沾著泥濘下沉時,體重會變得更重。
當一只恐龍沉溺在陷坑中死亡,它的尸體只占陷坑一部分,其他動物將相繼落入泥濘的陷坑,最終形成一個死亡之坑。幾個月之后,很可能一些動物途經這個陷坑時也會幸免,因為坑內已有大量尸體。
史密森尼安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長漢斯-迪特爾-休斯(Hans-DieterSues)說:“死亡坑是大型恐龍腳印的理論是可行的,這種小型食草獸腳亞目恐龍通常以小群隊伍排列行走,它們很容易落入這樣的地面陷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9914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