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佛教圣地,尼泊爾的藍毗尼,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讓人民迫切去尋找一個信仰中心,而非自我中心?
從印度到中國,最后到韓國,在亞洲各地遍布著成千上萬座不同的寺廟和佛塔,它們是拜佛的場所,也是佛教的象征。
但是,藍毗尼的象征意義和歷史價值是這些所有的佛教建筑都無法匹及的。藍毗尼是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的一個地區。公元前623年,凈飯王和王后摩訶摩耶在藍毗尼生下喬達摩·悉達多王子。藍毗尼因此成為世界佛教的圣地之一。
1997年藍毗尼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數百年來它吸引了無數朝圣的人們前往。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到這里參訪,建起4座舍利塔和一座以馬為柱頭的石柱,以表達他的崇敬之情。不過在之后的一段歲月里這片圣地歸于沉寂,不過1896年,德國考古學家Alois Anton Führer又重新發現了這個地方。根據對遺跡的考古分析,最終這里被認定為佛祖的誕生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0977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