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鴉屬于鴉科,這一科的鳥兒還包括渡鴉、松鴉和喜鵲。鴉科動物是最聰明的鳥類,其工具制造能力可以媲美大猩猩,甚至超過它們。事實上,烏鴉的拼圖技巧約與5歲孩童相當。烏鴉是唯一始終能夠解決“棍子與管子”難題的非靈長類動物:透明管子中部放著食物,旁邊有一根長棍子。要想拿到食物,必須用棍子把它捅出來。烏鴉可以輕松自然地完成這個任務———不必先看到其他烏鴉做這件事,它們甚至可能連透明管子都沒見過。
新喀鴉也是唯一可利用現有工具制造出新工具的非靈長類動物。在社交群體里,它還會把這個新發明送給其他烏鴉使用。烏鴉可以用一件工具拿到另外一件工具,它們還可以用自然界從未見過的東西制造工具———同樣是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非靈長類動物。在牛津大學所做的一項實驗中,兩只烏鴉面前擺了不同的鐵絲,一條是彎鉤狀的,一條是直的。它們需要用彎的鐵絲鉤出管子里放置的一個小桶(桶里放著食物),當一只烏鴉眼疾“手”快搶走彎鐵絲后,另外一只不慌不忙,把直鐵絲掰彎,鉤出了小桶。更重要的是,這兩位此前都沒見過鐵絲。
2.巨蜥
我們通常不認為蜥蜴有多聰明,當然它們中大多數也不怎么聰明———但是有點像恐龍的巨蜥卻是例外。研究表明它可以“數”到六:在試驗中,研究者給了巨蜥一些蝸牛———先是四個,然后增加到六個———讓它們習慣這兩個數字。吃完四只蝸牛后,巨蜥被放到另外一個地方,那里還有其他蝸牛。但是如果在第一個房間你只給了它三只,巨蜥吃完這三只后,會四處張望,尋找缺少的那一只,哪怕放有更多蝸牛的地方就在旁邊,隨時可以進去。
巨蜥還可以攜手合作,獵取食物:一個負責把雌鱷魚從窩邊引開,另外一個開始品嘗美味的鱷魚蛋。然后那位引誘者再設法溜回來,享用自己那份戰利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華盛頓國家公園里的科莫多巨蜥似乎可以認出它們的飼養員。這一點很重要,要知道,科莫多巨蜥有10英尺長,有時還會吃人。
3.孔蛛
跟孔蛛打聲招呼吧,這是一種跳蛛,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喔,還是不要認識它,因為孔蛛是邪惡的天才獵人,如果它體型再大一點,就可能把你吃掉,為什么要把你介紹給它呢?因為它在捕獵中表現出來的聰明和創意,孔蛛被稱為“八腿貓”。而且它還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捕獵技巧,通過試錯,記住哪種方法對哪種獵物是最有效的。其捕獵技巧經常顯示出高智商,或者至少是某種狡黠。因為它主要捕食蜘蛛———通常也非常聰明的獵人———所以其智慧尤其顯得驚人。面對危險的獵物,它會繞著圈子,尋找最佳攻擊角度,哪怕這要花費幾個小時,或者繞著繞著把獵物繞丟了。
巨蜥最可怕的本事可能就是“撥網”。所有織網的蜘蛛都把網絡作為自身感官的某種延伸———它們可以感覺到不同獵物觸網帶來的震動,據此辨認出落網的是美味的食物還是危險之物。但孔蛛是天才模仿家,它可以用不同頻率撥動蜘蛛網,引誘蜘蛛出來。那個可憐的家伙腦中想著美味的蒼蠅,結果一出來就會遭遇孔蛛的奇襲。
4.老鼠
老鼠是經典實驗室動物,因為它們十分普通。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們的社會體系在很多方面與人類相像。由于人類對智慧的理解受自己智能的嚴重影響,我們會傾向于以“是否像人”作為標準,判斷動物是愚鈍還是聰明。
老鼠會計數,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在老鼠面前放了一溜盒子,食物放在第四個盒子里。當老鼠明白這一點后,不管你接下來放多少盒子,不管這些盒子的顏色、尺寸、形狀有什么不同,老鼠總會找到第四個,拿到食物。另外一項研究則測試了它們的計時能力:大多數動物不會計算時間間隔,但是老鼠經過訓練,無需任何計時器輔助,可以每15秒鐘摁一次按鈕,十分精確。老鼠還表現出利他行為,這對社交來說至關重要。在一項研究中,老鼠會把其他被關在籠中的老鼠放出來,雖然這樣做并不會得到獎勵。
5.非洲犀鳥
非洲犀鳥是少有的幾種可以理解其他動物語言的動物之一。具體地說,非洲犀鳥可以聽懂狄安娜長尾猴的一些語言。
圣安德魯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犀鳥可以理解狄安娜長尾猴發出的警告。根據所看到的掠食者類別,戴安娜長尾猴會向同類發出不同警告,比如看到豹子跟看到冠鷹發出的警告是不一樣的。研究者注意到,聽到關于冠鷹的警告,非洲犀鳥會趕緊飛走,但聽到豹子來了,卻原地不動,因為對于會飛的鳥兒來說,豹子不算是什么嚴重威脅。研究者用回放錄音方式進行了重測,事實證明,非洲犀鳥只會對冠鷹來襲警告作出反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2034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