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已2300歲
去年10月23日本報曾報道,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的2000多枚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其中包含已失傳的上古《尚書》篇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昨天上午,清華大學又公布了對戰國竹簡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受清華大學委托,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
發現周文王遺言
經過幾個月來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目前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為《保訓》。
《保訓》全篇共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這些簡有一個特點,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字體也有點特別,所以引起了研究人員注意,成為第一篇被釋讀的文章。
這篇文章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里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過去沒人知道。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也就是后來說的中道,說明《保訓》的思想與之后的儒學有共通之處。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后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后,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4811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