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以退為進勸諫成功
文章來源:蝌蚪五線譜 作者:張連敏
“報!邊關告急!”自從探子從邊關帶回消息,說是遼國又不老實,兵馬蠢蠢欲動,即將入侵后,朝廷之上就沒安靜過一刻。邊關請求皇帝下詔,向百姓征調車輛用作戰車,以此抵御遼軍入侵。眼看著戰火又要被點燃,宋神宗擔憂大宋江山不保,同意了邊關的請求。
然而大臣們意見并不統一,反對邊關請求的不在少數。雖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朝臣都覺得此舉有騷擾百姓的嫌疑。對于普通百姓來講,造一輛車并不容易,時間和人力姑且不提,砸進去的銀子也不少,得一家人省吃儉用好幾年。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說清并不容易。大臣跟皇帝說,這樣做不利于民。宋神宗一點也不想聽,國將不國,何以家為?
宋遼戰爭
大臣又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宋神宗更火了,我大宋都要亡了,我還有心情管百姓怎么想呢?
戰亂頻仍的北宋北部邊境(網絡圖)翻來覆去說不通,雖然大臣們忠心可嘉,但說話的藝術不敢恭維,奏折上多了,竟惹惱了皇帝。早朝時,宋神宗下了最后通牒,就這么辦了!征調民間的車輛不是為了消遣,而是抵御強賊入侵。誰再亂說,也不用在這金鑾殿上待了,朕準他“告老還鄉”。
此言一出,無疑一顆重磅炸彈,朝臣們都閉上了嘴巴,心里卻為即將遭殃的百姓著急。
宋神宗使用強權壓下了群臣的反對,內心也不舒坦,道理他也懂,但是為了江山社稷,他不得不背負罵名了。沈括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當時他還只是個“記注”的官,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生活,所做所說,沒什么發言權。群臣退下后,神宗心里也是忐忑,不知道自己決定是否合適。一抬頭看見一旁侍立的沈括,他發問了:“你知道剛才朝上為何而吵嗎?”
“回皇上,知道,征集車輛。”沈括回答得畢恭畢敬。
宋神宗畫像(網絡圖)
“你覺得應該怎么做?”伴君如伴虎,果然沒錯,你不知道皇帝什么時候就把這顆炸彈拋給你。沈括卻沒有慌張,他反問:“征集車輛要做什么用途呢?”
北宋東京城沙盤復原圖(網絡圖)
“抵御遼國入侵,保我大宋江山。”“那就應該征集,如若不然,遼兵入侵,百姓遭殃,家破人亡,哪還有功夫管車輛?何況,臣聽說陛下只是下旨統計車輛樹木,尚未征調,何來騷擾百姓之說。”
話說到皇上心坎里去了,宋神宗露出了滿意的笑:“愛卿深明大義,不知朝中大臣為了不懂其中道理?”
“朝中文官為主,并不懂戰車的好處。利用戰車稱霸的事跡歷代都有記載,吳國正是因為推廣戰車才成為春秋霸主,唐代李靖用戰車活捉頡利可汗。不過,臣有一慮。”沈括欲言又止。“說來聽聽。”
“遵旨!古書記載的戰車是輕車,五匹馬拉車,速度很快,利于行軍作戰。但是百姓的車輛都是為拉貨而打造的,龐大而笨重,一日走不了三十里路。民間稱其為‘太平車’。臣不知,在打仗的時候,這種車會不會拖后腿?”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太平車
宋神宗沒有立刻回答,他想了想:“你說的有道理。朕下旨停止統計數目。”過了一會,神宗又開口了:“你說說那些大臣嚷嚷了一早,也沒把事情說清楚,搞得朕像個昏君似的!”
“陛下息怒,正是因為陛下您是圣君,大臣們才敢進諫呀!這證明他們心系大宋百姓,這是大宋的福氣。若是有想法卻不說,一味地溜須拍馬,才該生氣呢!”
沈括畫像
一句話說得皇帝又喜笑顏開了,皇帝高興了自然要賞,加官進爵!下旨提升沈括為知制誥,兼管通進、銀臺司。同樣的一件事情,有人說會引來罷官之災,而聰明的人不僅能力保百姓權益,還能升遷,豈不美哉?由此看,語言確是門學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554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