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壙、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alt="" src="http://www.jiyifa.com/uploads/allimg/160402/164Q5B51-0.jpg" border=0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alt="" src="http://www.jiyifa.com/uploads/allimg/160402/164Q56124-1.jpg" border=0 />
秦陵銅車馬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歲開始營建,前后38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從秦始皇陵建設工程總體上看,由于工期時間長,人力有保證,秦陵可說是統一規劃、同時動工的。”曾參加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占成說,當時的場面是修地宮的修地宮,搞建筑的搞建筑。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56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墻、從葬坑等,整體布局完整,埋藏豐富。
劉占成指出,地宮最為復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后是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劉占成說:“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周,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說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范圍形成孤島,以利于下一步施工!
秦陵地宮是豎穴土壙墓,專家利用重力定量技術推算出地宮的開挖范圍為東西170米,南北約145米,深約30米,墓室底部東西80米,南北寬約50米。如果把這個口大底小的土壙粗略計算,要挖掘土方約50多萬立方。
劉占成說:“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后,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范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壙了。50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臺階而運出土壙,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于墓壙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之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墓壙挖好之后就是布置墓室了。地宮土壙底部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布置的。
劉占成說,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槨、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钡挠涊d,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一般的豎穴土壙墓都是用土填實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驗證結果顯示,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劉占成認為墓室中存在石質板材可能屬于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即地宮應是券砌石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上具天文’的記載也就是說地宮頂部有繪制的天文星宿圖;至于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說‘取于渭(河)北諸山’!眲⒄汲烧f。
券頂之后則是墓頂封土,實際上這是地宮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如今實測小山般的秦陵封土,其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封土全部經過粗夯。
劉占成說:“高大的封土堆,象征著秦始皇帝的威嚴,標志著秦陵營建工程的基本結束!妒酚?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就是講的地宮工程的結束情況!
至于回填排水渠,則是想使秦陵地宮永久xing地不被地下水侵蝕。劉占成認為,地宮工程一結束就會及時回填排水渠,排水渠底部應回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層,其上再用土夯實。
“如果我們用考古探鏟鉆探,打過夯土層,穿過青膏泥,必然會見到地下水,不過深度一定要打過30米才行。由于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宮內至今仍然沒有地下水患也在情理之中!彼f。
考古專家指出,秦始皇陵在歷代帝王陵中具有獨特位置,弄清其地宮的營建對研究古代帝王建陵思想和中國陵寢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科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著今后更細致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于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眲⒄汲烧f。
有關秦始皇陵的歷史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后,又從各地征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范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征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魚油制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布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后2個月,尸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人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于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說,項羽人咸陽之后,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后,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 說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陜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后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鉆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并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著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于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余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馬俑發現之后?脊殴ぷ髡咴诘貙m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只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90厘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F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于封土層,除當年guo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墻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布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筑。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尸體能起防腐作用,但由于秦始皇死后尸體已經腐爛,我們不能見到他的面目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952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