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俞敏洪 人稱老俞,幾經波折進入北大,輾轉多年終不能圓留學夢;所以1991年毅然走出北大,進入民辦教育領域,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從此締造民辦教育神話,實現從教書匠向企業家的飛躍,見證了民辦學校急速成長的歷史。
張立勇
張立勇 1993年高中輟學,只身到廣州打工,1996年北上清華,為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開始食堂師傅的工作生涯,1999年自學通過CET-4,后取得托福630分高分,2004年7月出版自傳《英語神廚》,現已獲得北京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文憑,并在清華大學飲食服務中心從事行政工作。
中國人學了這么多年英語,按整體水平似乎沒有大的改觀,培訓機構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而英語學習者自身有哪些欠缺?與分岐?
一個是英語培訓的領軍人物,一個是自學成才的“英語神廚”,對于眼下“教”、“學”兩旺的英語,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共鳴與分岐?
俞敏洪:從國民對內對外的日常交流交往中可以看出來,整個國民的英語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提高的程度應該說還不夠。這并不是培訓機構的問題所致,而是很多人在培訓過程中急功近利所造成的,他們往往只是集中學習訓練過兩三個月后,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英語,就不再進行訓練了。語言的習得其實也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如果不時時訓練,就會進入衰退狀態。
我并不認為所有人都必須學英語,只有那些在工作、生活中必須用到英語,或是預料到未來的發展和生活中英語必不可少的人才需要學習好英語。如果僅僅只是“隨大流”的學習英語,那是沒有意義的。日本、韓國與美國的交往比中國多,英語應用得也很多,但是這兩個國家也沒有“全民學英語”的概念。
張立勇:作為一個自學者,我沒有權力對機構發表看法,但是英語培訓機構既然做培訓就必須有效果,而這個效果就體現它的品質。我自學主要是受當時的工作和經濟狀況所限,其實我還是很渴望得到教師指導的,這樣能避免走太多彎路。
目前,很多人已經有了學習英語的意識,但是他們的目標并不是非常明確,盲目從眾,卻不知道自己需要獲得什么,因此任何人在學習之前都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能堅持下去,否則可能會永遠停留在say hello 或者say how are you 的境地。
從社區老人到高級白領,目前中國人學英語可以說是全民總動員。是否應該改變這種狀況?
俞敏洪:新東方一直在高端英語培訓和社區公益培訓兩個領域齊頭并舉,國內白領人群的英語素質亟待提高,但由于工作、賺錢等等原因,他們的積極性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這個時候,社區大爺大媽就會起到鼓舞人心,調動積極性的作用。這些白領需要他人的影響,而全民素質的提高不正要求英語學習總動員嗎!社區大爺大媽是最能帶來實際利潤的。
張立勇:雖然白領人群的英語水平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英語培訓不能輕視服務行業人員,從事服務工作的人也應該重視英語學習。比如出租車司機,比如營業員,再比如我們清華的食堂大師傅,他們每天面對各種客人,他們的英語水平體現整個社會的水平和狀態,怎么能說他們的學習不重要呢﹖不管是什么級別的商務人員,他離不開吃穿住用行,得與這些從事服務工作的人打交道,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于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英語培訓。
中國的英語培訓行業成長很快,各大機構都在擴張,您怎樣看待擴張過程中存在的教學質量低、教師素質差、教育產品研發滯后等問題?
俞敏洪:品牌稀釋是所有英語培訓機構擔憂的問題,作為英語培訓機構首先要做的就是開發教材的技術工作,其次就是改革,國內的很多機構都曾經有過和新東方相類似的經歷,運作模式遠遠沒有達到企業化,這樣在發展的道路上就會遇到很多阻力,所以要改革,一定要向企業化運作模式過渡,真正把教書匠轉變成既懂教書又懂管理的人才。擴張要有節制,如果不是太急劇擴張的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今后,英語培訓市場會以穩定的方式發展。英語培訓不像九十年代初純粹為出國學習,大家變得更為理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waiyu/yingyuxuexi/16807.html
相關閱讀:大學生最常用英文信件格式范文-邀請信/一般信件
四六級英語聽力試題的命題規律和解題技巧
The Blind Date 介紹會面
英語學習方法總論1
貌似動詞而非動詞的邊緣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