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個別化學習活動《立體拼圖》觀察記錄
觀察對象:羅** 年齡: 5 性別:女 第幾次操作:第一次
觀察地點(環境):多功能室 觀察時長:20分鐘
觀察目標:幼兒操作立體拼圖的過程及結果
觀察方法:實況詳錄法
指導教師:錢**
觀察者:管**
觀察實錄:
在老師介紹了玩法后幼兒開始自己按照模板玩拼圖游戲。羅**小朋友拿出框子里的四塊積木,并沒有開始玩拼圖,而是手拿積木四處張望了一會兒。老師及時上前提醒“拿模板”,在老師提醒下和同伴的行為引領中,她開始玩起了拼圖,但每一次完成一幅拼圖時她都需要老師提醒才能繼續下一步操作。直到她將每個級別的模板都選擇一個拼完了之后,她便安坐不動。老師這時上前提醒“還有沒有沒玩過的?沒玩過的都可以玩一次”,她繼續將沒玩過的全玩了一遍。全部完成拼圖的過程耗時18分鐘,完后羅**便安靜的坐在那兒。
解析:
想要拼出和立體模板一致的圖案,幼兒需要仔細觀察、認識每一個圖形的方向和位置、并動手翻轉或調整積木位置,才能完成拼圖。第一次游戲中我們能看出孩子對游戲的興趣較濃厚,但游戲材料投放存在了以下的問題:
1、立體模板過少,難度過低,未能激發幼兒挑戰難題的。難度級別為1和2的托盤分別提供了兩塊模板,難度級別為3的托盤提供了4塊模板,而每個級別里模板的難易程度近乎一致,因此幼兒在玩過每一個難度級別中的任意一個模板之后,對同一難度級別的模板忽略不玩的情況下,并不影響其獲得圖形或位置的理解能力。因此,可相對應的增加模板難度,增添模板數量。
2、立體模板不利于幼兒操作。立體模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立方體積木來制作完成,這無疑給老師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可為費時費材費力。且活動中幼兒拿到立體模板后,很容易將模板和立方體積木混淆。針對此情況,可以將立體模板更換成圖片模板,這樣既能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又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模板圖案,更能節約游戲材料的存放空間。
游戲的難度應該有層次的遞進,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材料是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最好媒介,有時教師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能適應每一個幼兒,但經過孩子們反復的玩,教師能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的改進材料和創新玩法,使得個人學習能力獲得提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1329313.html
相關閱讀:中班活動:小鳥練本領
中班探究活動:井水從哪里來
中班活動教案:寶寶長大了
中班科技小制作活動《有趣的野炊鍋》
中班律動活動:小老鼠和泡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