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天的自然角 托班活動 計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班區域活動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活動要求★ 發現春天周圍事物的變化,感受春天萬物生長的氣息! 喜歡種植、飼養等活動,感知動植物生長的過程及條件! 初步感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途徑。活動建議★ 桃樹開花● 幼兒園或幼兒園周圍種有桃樹的,可開展此活動! 對桃樹的新芽進行觀察記錄。① 引導幼兒觀察桃樹上剛長出的苞,發現其圓、尖的形狀差異。② 猜測:“圓頭的苞長出什么?尖頭的苞長出什么?”鼓勵幼兒將結果畫下來直接掛在樹上(用透明膠加固,避免被雨淋濕),以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③ 每天觀察記錄苞的生長變化,對比、驗證自己的猜測。以問題:“是先長葉再開花還是先開花再長葉?”調動幼兒觀察的興趣。④ 交流自己的猜想與苞生長結果的對比,獲得圓頭苞開花,尖頭苞長葉,桃樹是先開花再長葉等經驗。⑤ 當桃樹的花苞開放時,教師利用散步時間與幼兒一起欣賞桃花盛開的景象,感受桃花的美。⑥ 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桃花開放后的生長猜測、觀察,了解從桃花到桃子的成長過程! 美工區:制作“桃花”,鼓勵幼兒用粘貼、繪畫、泥塑等多種方式表現桃花! 春天里的變化● 在幼兒園里找春天:看看幼兒園里的人和植物,找找他(它)們有哪些變化?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區域活動:① 美工區:布置“美麗的春天”,幼兒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加工表現春天的景象,并引導統計圖中紅色的物體有幾種?黃色、綠色……等的物體又有幾種,想一想春天可以用什么顏色來代表。② 語言區:春天的圖書,將廢舊圖書中的春天特征的小圖片進行剪貼制作成春天的圖書,與同伴交流。③ 小實驗:讓花蕾綻放在水中放一枝水仙花苞,看著它慢慢地綻放,成為一朵花。往水中加入一些紅色食用色素,看看黃色的水仙花發生了什么變化?● 親子活動:找春天① 在家里、在上幼兒園的路上、在社區的公園里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② 與爸爸媽媽一起收集春天的資料,收集的方式為:日常觀察、圖片、書籍、繪畫、VCD等! 談話----春天里的問題。在吃點心前、飯后等進行談話,了解幼兒對春天的哪方面話題感興趣,以便有計劃地開展自然角的活動! 小蝌蚪● 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前半部分,思考:小蝌蚪為什么找不到媽媽?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呢?引起幼兒喂養小蝌蚪的興趣! 到附近的小池塘里,用自制的捕捉網、小罐等,捕撈小蝌蚪! 喂養小蝌蚪① 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猜測它長大后的樣子。② 討論:小蝌蚪喜歡吃什么?讓幼兒給小蝌蚪帶食物、喂養小蝌蚪,驗證自己的猜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小蝌蚪不斷生長變化的過程。③ 在小蝌蚪長出前腿(后腿)時,教師可提供一個新的魚缸、小勺,讓幼兒把長前腿(后腿)的小蝌蚪分出來,感知小蝌蚪不斷減少、長出后腿的青蛙不斷增多。④ 繞口令《數青蛙》:當小蝌蚪的前后腿都長出來時,可以結合進行繞口令《數青蛙》,滲透倍數的關系。⑤ 討論:小蝌蚪變成了什么?它們應該生活在什么地方?欣賞故事后半部分,并組織幼兒一起將青蛙送到它們適合的生活環境中。⑥ 與其他班級飼養的小蝌蚪作比較,當發現它們的生長速度有快慢,與幼兒一起猜測、分析其原因,通過排除的方法,找出最可能的原因;然后創設條件,進行探究性飼養! 開展表演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小苗苗長高了● 思考:種植種子需要哪些東西?與幼兒一起收集一些適合春天種植的種子,如:花生、小白菜、蘿卜、土豆、蒜頭、姜、芹菜頭、綠豆、黃豆等。● 制作測量尺  ① 討論怎樣自制測量尺,制作測量尺要注意哪些問題(刻度的間隔要相等)等。② 親子活動:自己設計一個測量尺,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一些細小的竹條或木條、色紙邊角料、結構插塑等適合制作測量尺的材料,并動手試著做一個。 ● 種植花生① 教師觀察幼兒的種植情況,開始種植時,幼兒的積極性特別高,經常會出現澆水次數過多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幼兒如何給種子澆水,并提醒幼兒記錄澆水的次數。幫助幼兒發現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② 教師根據花生的生長過程,提出問題; 花生是怎么長大的?我們怎么都看不見花生呢?花生的花象什么?看看花謝了,莖旁邊的子房柄會有什么變化?鼓勵幼兒不斷圍繞著問題去觀察。③量一量、比一比,看小苗苗長多高了,思考:怎樣記錄測量的結果?④找一找:長在地底下的食物有哪些?(胡蘿卜、馬鈴薯、甘薯、洋蔥、姜等)● 區域活動:① 剝花生② 收集花生制品③制作花生殼貼畫● 小實驗① 找找光在哪里把一盆室內植物放在窗戶附近。觀察它是怎樣朝著光的方向生長的。把這株植物轉個方向,看看它又是如何轉回頭迎著光生長的。② 給植物換換土壤先想一想,植物除了泥土,植物還可以生活在哪里?然后挖三棵小草,把每一棵分別栽入放置有水晶土、沙、水等的塑料盆中,讓它們在其它同樣的條件下生長,觀察、比較它們生長變化。★ 蠶寶寶● 飼養蠶寶寶①  讓幼兒看看蠶卵,說說:它們是什么樣的?猜猜它是誰的卵?②  認識桑葉,找一找幼兒園、社區公園里哪里有桑樹。③  摘桑葉時,為了安全,應由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去摘;在換桑葉時,只要讓幼兒把桑葉清潔后輕輕放下即可。注意:不要讓幼兒去抓蠶寶寶,避免幼兒用力過重,將蠶寶寶捏死。④  到星期五時,組織幼兒討論:明天是星期幾?小朋友們都回家了,蠶寶寶怎么辦?并共同制定蠶寶寶在雙休日的去向、飲食安排。⑤  每當蠶寶寶有了明顯的變化時,可讓幼兒學習給蠶寶寶照一張相片! 領養蠶寶寶① 如果班級的蠶寶寶比較多,可以邀請有條件拿到桑葉的幼兒將蠶寶寶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飼養。② 當蠶寶寶長到一定階段時,可讓幼兒把家里的蠶寶寶帶到幼兒園,比一比誰的蠶寶寶養的好,分享各自的經驗! 區域活動:制作-----蠶寶寶生長圖讓幼兒將收集到的蠶寶寶生長照片進行排列,共同粘貼、制作一張蠶寶寶生長圖! 螞蟻● 觀察螞蟻出洞尋找螞蟻洞、記錄螞蟻出洞時的氣溫,通過分析、了解螞蟻出洞的條件! 飼養螞蟻① 收集材料制作螞蟻觀察器。② 利用螞蟻愛吃的東西吸引螞蟻,了解螞蟻的飲食習慣! 午飯后的節目----考考你:螞蟻是怎么找朋友的?靠氣味找蹤跡:螞蟻有嗅覺,你見過螞蟻一個跟著一個排成一行朝前爬嗎?螞蟻會留下一種有氣味的化學物質使別的螞蟻能隨著這種氣味跟上隊伍。它們也使用觸角感知周圍發生的一切。注意事項★ 教師應根據本地資源、本園情況,靈活地開展春天自然角的活動! 自然角需要幼兒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從中發現問題、獲得認識。因此教師要與幼兒商討自然角內容的選擇;發動幼兒共同參與收集、豐富自然角;引導幼兒參與布置自然角;鼓勵幼兒參與管理自然角;提高自然角的利用率;注意家園配合,使自然角真正發揮其教育功能! 在活動中,教師可根據班級幼兒的特點,用各種記錄的方式、問題來調動幼兒的興趣。隨著幼兒的種植、飼養不斷延續的過程,教師應認真觀察他們的發現、認識,生成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真正實現知識與經驗的自我建構。小小資料庫背景知識★春天里的問題●春天雨后,為什么會一下子長出許多蘑菇來?    蘑菇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濕、溫暖的環境中。起初,蘑菇非常小,不容易被發覺,等到它們吸足水分后,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長大,看上去就像是在雨后才長出來似的!竦谝粋知道春天來臨的是誰?植物是最先知道春天來臨的!翊禾,地面上為什么會有一些小土堆?這些小土堆里住著一條條蚯蚓。蚯蚓在泥土里總是頭向下吞土,消化掉它愛吃的東西,再把泥土從肛門排出,這樣就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小土堆了!窨兹笧槭裁闯T诖禾扉_屏?春天是孔雀生小寶寶的季節。每到這個時候,公孔雀就會不斷展開美麗的尾巴,以吸引母孔雀。同時,孔雀開屏也是為了嚇走敵人,保護自己!駷槭裁瓷咭诖禾臁皳Q衣服”?春天到了,氣溫升高了。睡了一冬天的蛇,爬出洞穴活動,尋找食物,身體也開始長了,原來的“衣服”小了,需要換大一些的,因此春天里經?梢钥吹缴咴谕懫!駝游镉懈杏X嗎?像植物一樣,動物能覺察出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這些變化告訴它們這個時候應該做什么了。春季天氣暖和,有充足的食物,所以許多動物都在這個季節生養小動物,繁殖后代。●蝸牛從哪兒找到它的“小房子”?蝸牛背上的“小房子”是它用自己分泌的石灰質做成的。不同的蝸牛因為住的地方不一樣,“小房子”的顏色和花紋也不完全一樣!锓N子怎樣才能生長植物大都是由種子發芽長成的。一粒小小的種子,可能會成長一株美麗的花,也可能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真像變魔術一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發芽生長,種子萌發需要溫度、水分、空氣,幼苗生長需要陽光、空氣、營養、水分。水分能幫助種子發芽,但水分太多或不足時,種子都不能發芽。人需要呼吸,種子也一樣,種子在土里吸進氧氣就可以發芽。種子喜歡較溫暖的地方,在溫暖的環境中生活的種子比寒冷環境中生活的種子發芽早。幼苗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充足的地方幼苗長得很壯,陰暗處長得又細又長!锿艿囊簧茴悓儆趦蓷V,無尾目動物,他們都以產卵的方式繁殖后代。蛙卵產出后會孵化成為蝌蚪,蝌蚪像只小魚,依生活環境與種類大致可分為靜水型和流水型。蝌蚪逐漸長到一定的程度,會先長出后腳,等到快變成蛙類前會長出前腳,接著尾巴逐漸消失,而成為一只小蛙。在這同時,他們在水中生活時賴以呼吸的腮會消失,改由肺部呼吸,而嘴巴也變成方便獵食的構造。各種不同的幼蛙,從此依賴水的程度各自不同,蛙的一生就是經過這么一連串的變態而組成的;顒硬牧稀 兒歌《小蝌蚪》小蝌蚪,圓圓頭,排著長隊去春游。小尾巴,搖搖搖,不用媽媽自己走! 繞口令《數青蛙》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嗵一聲跳下水,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嗵、撲嗵跳下水,……★ 有關植物的謎語一個胖小孩,                   住的麻房子,                  有位黃媽媽,下雨出門來,                   裹的紅被子,                  脾氣火辣辣,撐把小白傘,                   沒門沒窗子,                  雖說模樣丑,模樣真可愛。                   睡的大胖子。                  廚師都愛它,(謎底:蘑菇)                  (謎底:花生)                (謎底:花生)★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詳見《語言》第332頁! 趣味競猜● 你知道一條蠶吐的絲有多長嗎?(10米、100米、1000米)         答案:1000米● 蠶的一生總共要吃多少桑葉?  (30克、300克、3000克)         答案:30克● 蠶繭都是白色的嗎?        (是、不是)                     答案:不是,普通的蠶繭是白色的,但斑馬蠶的繭是黃色的! 故事《春天的電話》春天的電話“轟隆!”打雷了……睡了一個冬天的小黑熊被驚醒了,揉揉眼睛,打開窗戶,往外一看:“啊,原來是春天來了!”它連忙拿起電話,得兒得兒撥電話號碼----1,2,3,4,5,“喂,小松鼠嗎?春天來了,山坡的草綠了,快出來玩吧!”小松鼠聽了電話,也得兒得兒撥電話號碼----2,3,4,5,1, “喂,小白兔嗎?春天來了,山坡的草綠了,快出來吃草吧!”小白兔聽了電話,也得兒得兒撥電話號碼----3,4,5,1, 2, “喂,小花蛇嗎?春天來了,河里的冰融化了,快出來游泳吧!”小花蛇聽了電話,也得兒得兒撥電話號碼----4,5,1, 2,3, “喂,小狐貍嗎?春天來了,地上的蟲子爬出來了,快出來捉蟲子吧!”小狐貍聽了電話,也得兒得兒撥電話號碼----5,1, 2,3,4, “喂,小黑熊嗎?春天來了,山上的花開了,快出來采花吧!”小黑熊聽了電話,高高興興來到外邊,看見大伙兒全出來了。它碰見了小狐貍,說:“謝謝你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春天來了!毙『傊钢感』ㄉ,小花蛇指指小白兔,小白兔指指小松鼠,都說:“是它先給我的,應該謝謝它!毙∷墒笾钢『谛苷f:“我們應該謝謝小黑熊!是它第一個給我打電話的!”小黑熊聽了,連忙把兩只大手捂住臉,連聲說:“不用謝,不用謝!薄 觀察記錄● 對桃樹上花(芽)苞的猜測記錄:畫出苞的形狀,圓頭或尖頭            猜測畫出它長大后的樣子● 春天的顏色                  顏色 數量 ● 小蝌蚪的生長記錄時間 小蝌蚪數 長出后腿的數量 長出前腿的數量 總數環境創設★創設班級自然角時應考慮三個原則:① 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② 利用不同季節變換規律③ 根據活動安排擬好自然角內容變化、增添的提綱,確定每個階段班級自然角內容大致主題和重點!镉變簠⑴c收集、管理自然角① 發動幼兒共同參與收集,布置自然角,這樣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興趣。② 讓幼兒始終感到自然角是自己的園地,樹立主人翁意識,同時在管理自然角的勞動中,更能激發幼兒觀察、學習的興趣,在勞動中獲得知識,也培養幼兒人的勞動習慣。放手讓幼兒去觀察、飼養,不但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對小生命的熱愛,同時也能增強幼兒的責任感、任務意識!锾岣咦匀唤堑睦寐盛偃粘;顒又校匀唤菫橛變弘S時隨地提供觀察、實驗的機會。②建立愛護自然角的常規,讓幼兒學習照顧,愛護自然角的正確方法。以免好心辦壞事;顒友杏憽铩短覙溟_花》活動反思1、追隨孩子的興趣點,選擇確立活動的內容活動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隨著幼兒的發展及目標的變化而變化。富有變化活動要求教師在對周圍環境進行調查的基礎上,不斷地留心觀察本班孩子的興趣及孩子對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的反應,用心地來創設環境。當我們發現幼兒觀察到5棵桃樹發芽的情況不一樣,對桃樹發芽產生興趣時,就在班級門口設置了觀察區,鼓勵幼兒大膽猜測“第一棵桃樹長大后會變成什么”,不斷記錄自己的發現,這個區的設置引起幼兒極大的關注,幼兒一有空就圍著桃樹議論,有的幼兒還著急的說“這棵桃樹怎么還不開花呀!” 2、及時思考和調整教育行為從幼兒教育的對象看,幼兒的活動主要不是服從目標,而是服從興趣和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說,幼兒的學習活動主要是由興趣和需要維持的,他們還不具備為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來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不能硬性地要求幼兒按照條條框框去做,使幼兒只是被動地接受,完全失去了自我。在“教師鼓勵幼兒使用表格記錄情況”中,許多幼兒采用了平時常用的表格記錄方式,將桃樹葉子的形狀、顏色記錄在紙上并標記上日期,預留些表格準備以后記錄;顒拥浆F在似乎已經結束,我們所要繼續做的就是等待著時間改變著桃樹,再鼓勵幼兒進行記錄。但單調的表格記錄引起了我的思考,表格記錄的方式固然能讓幼兒自身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可單調的記錄方式是否能長期的保持住幼兒的興趣呢?特別是中班幼兒,如果能讓記錄更形象、更有趣,便更能吸引幼兒的關注,不就是教師所要思考和調整的教育行為嗎?于是我便采取了“改變記錄方式后的情況”的引導方式,嘗試讓幼兒大膽的猜測桃樹發芽的結果并將結果畫下來直接掛在樹上,從此桃樹變成了幼兒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一有空孩子們變圍上去議論不停。記錄由原來的老師提醒變為幼兒主動記錄!铩缎◎蝌介L大了》觀察記錄隨著小蝌蚪的不斷生長,小朋友們樂滋滋地計算長出前腿的小蝌蚪的數量逐漸增多時,鐘曉華發現了一個秘密:“中1班只有一只蝌蚪長出前腿! 我立刻抓住這個秘密讓幼兒觀看中一班的自然角,并啟發幼兒猜想:“為什么我們班長前腿的小蝌蚪比中一班的多?”小朋友們三言兩語地說開了,陳禎棟說:“可能我們班的蝌蚪先拿來,中1班后拿來! 鄭日強說:“不是的,中1班的蝌蚪是從我們班拿過去的,是一起拿來的!边B扶濤說:“我覺得我們班的蝌蚪有空氣,所以長得快! 鄭心語說:“沒有空氣蝌蚪不就死了!贝蠹野察o了一會兒……徐徑馨說:“應該是我們班的蝌蚪多,中一班的蝌蚪少!“傅一凡說:“不是的,我們班的蝌蚪有陽光,中1班的蝌蚪沒有陽光所以長得慢!睅煟骸靶∨笥褌兿氲枚己芎,可是用什么方法來證明我們的想法?” 傅一凡:“我們可以把兩個班的小蝌蚪拿來對比!苯處煟骸霸鯓訉Ρ饶?”陳楨棟:“中一班拿9只放在沒有太陽的地方,我們班也拿9只放在有太陽的地方。我們把它記錄下來! 陳瀅說:“可是我們怎么知道哪只是中1班哪只是中二班呢?” 傅一凡說:“我們可以畫個表格在上面寫上1、2,就可以表示中1班和中2班了!贝蠹冶硎举澩。時間:2003-04-07星期一上午                  地點:中一班自然角我看到七、八個幼兒圍到中一班的自然角觀察,走過去問:“你們發現中一班的蝌蚪和我們班上的蝌蚪有什么不同?”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中一班只有一只蝌蚪長出后腿,我們班有三只蝌蚪長出后腿!睍r間:2003-04-10星期五上午                   地點:活動室官興富高興地告訴我:“老師,我們班已經有八只小蝌蚪長出后腿了,中一班只有兩只蝌蚪長出后腿!”我點點頭,問:“這是為什么呢?”鄭心語說:“我們班的蝌蚪有陽光后腿長得快,中1班的蝌蚪沒有陽光所以后腿長得慢!睆堈骸拔覀儼嗟尿蝌接谐詵|西,中一班的蝌蚪沒有吃東西!编嵢諒姡骸爸幸话嗟尿蝌揭灿谐詵|西,我都有給它喂東西!苯處煟骸岸加谐詵|西那是為什么?”王郁菲:“我們班的蝌蚪有換水,中一班的沒有吧?”大家說:“不是的,我們兩個班的蝌蚪都是一起換水的!苯處煟骸澳鞘菫槭裁茨?”大家都安靜了,鄭心語大聲叫了起來:“那我剛才說的是對的,我們班的蝌蚪有陽光后腿長的快,中1班的蝌蚪沒有陽光所以后腿長的慢!贝蠹叶颊f:“對,對就是這樣的!彼伎迹 在飼養小蝌蚪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蝌蚪的生長變化,使幼兒學習了點數,并通過建立跨班級幼兒間的開放關系,使幼兒的交往范圍、視野進一步擴大,幼兒對兩個班小蝌蚪不同生長速度的猜想,使我們窺視到了孩子們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與思維的活躍性。在此基礎上,孩子們的喂養活動便具有了目的性,經驗性喂養活動便轉向了以探究驗證為目的的研究型喂養活動。這樣,孩子們才能根據個人的意愿去喂養,才能用事實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才能發現自己及他人未曾發現的現象:動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從而在喂養過程中真正實現知識與經驗的自我建構。幼兒的飼養也引起家長的關注,他們每天提醒幼兒記錄蝌蚪的變化,張正的爸爸還利用自己小時侯的飼養經驗,給我們仔細的講解各種各樣青蛙的區別、生活習性等,讓我們一飽耳福,為小朋友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陳時杰的媽媽領養了幾只小蝌蚪,為了定時給小蝌蚪喂食,時杰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給種子澆水》觀察記錄觀察目的:一天,午睡起床時,小朋友們三三兩兩地在喝開水、聽錄音、看圖書。只聽到阿姨對在走廊外面的小朋友說:“趕快進去!” 我一看,他們正擁在自然角里,就阻止了阿姨的催促,走上前去。鄭淇元說:“我給我的小苗澆水了!睆堈f:“我也澆了,我給每一罐都澆過去了。”連扶濤說:“我爸爸說不能一直澆的,小苗會被淹死的!薄安粫!睆堈钡卣f。怎樣才能驗證小朋友的話呢?我在點心后組織幼兒討論:怎么來幫小苗比身高?小朋友們三言兩語地說開了,有的說:“我們把小苗放在一起,看一看就知道了!庇械恼f:“可以象我們量身高一樣的,量一下再比比誰高! 有的說:“可以做記錄。”……小朋友們的思考很積極,為了幫助他們感知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我鼓勵他們在記錄表上加了一項-------記錄澆水次數,以便于幼兒的發現。時間:2003-03-03 下午起床后                     地點:種植角場景:張正在給他的種子澆水,我聽見他提醒旁邊的小朋友:“林錦,你澆水了沒有?多澆水,小苗會長的很快。”林錦說:“我澆好了,也做了記號!蔽肄D身看去,張正的一欄中,已經記錄了澆水三次,我想:實踐會檢驗他們認知的正確與否的。時間:2003-03-07 午餐后                         地點:活動室內場景:張正看到我來了,跑來告訴我:“呂老師,我的小苗不是往上長,是在土的旁邊長出很多一點一點的東西!蔽易叩阶匀唤且豢,原來種子發霉了?墒怯變旱纳罱涷炛,沒有“發霉”這個詞。直接告訴幼兒,他們一定不能理解。于是,我幫助張正召集小朋友們,讓他把這個新聞向大家發布,小朋友們覺得很新奇,搶著到自然角中觀察。他們猜測:小苗會長出許多棵來,或者這是個特殊的種子……時間:2003-03-013   上午區域活動                 地點:種植角小朋友們的小苗紛紛破土而出,眼看著記錄表上的數據慢慢地添加,而張正的種子卻沒有動靜,小朋友們開始懷疑這種子是否會發芽了,他也開始急了,站在種植區前,小聲地嘀咕:“我都澆了那么多水了,到底什么時候才長出來!蔽衣牭剿脑,問:“我們挖開泥土看看,怎么樣?”聽到我有辦法,張正很高興,開始動手,他十分小心地從旁邊輕輕地挖起,蠶豆種子只剩下殘缺的一小部分,張正看到自己的蠶豆變成這個樣子,很著急:“蠶豆怎么變成這樣了?蠶豆怎么變成這樣了?”連扶濤恍然大悟地說:“你看,我爸爸說得沒錯,不能一直澆水的,小苗會被淹死的。”張正爭辯說:“我沒有一直澆水!蔽以谝慌蕴嵝阉麄儯骸霸趺粗滥銈儩菜亩噙是少呢?”鄭心語說:“可以數記錄表上的符號!庇谑,幾個小朋友在記錄表前開始統計澆水的次數……過了一會兒,他們的統計就出來了,連扶濤澆了10次,鄭淇元澆了12次,張正的最難計算,他們數了好幾遍才算出是33次,和小朋友們的澆水次數相比較,張正終于發現自己的種子會發霉水,是水澆得太多的原因。在計算澆水次數時,小朋友們還發現林錦只給種子澆了3次水,她的小苗也長不出來,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思考:在這一階段的活動中,幼兒感知了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它是在幼兒自己不斷地與環境互動、生生互動中獲得發展的,教師的作用在于觀察幼兒的行為、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及時給他們一些能促進繼續探究的問題,使幼兒不斷地深入探究,做到既為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允許幼兒有開放性的探索過程,又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有效的支持與引導,從而在自身的認知建構中獲得提高。   同時,我還感受到,記錄是一位隱性的教師,它有助于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可以促進孩子更細致地觀察與更認真地思考,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化,從而在一次次的記錄與實驗的對比中調整自己的認識,逐步實現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為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等奠定基礎。

益智棋系列 -- 小班活動|中班活動|大班活動|托班活動|計劃總
有趣的刮畫(大班) -- 小班活動|中班活動|大班活動|托班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250275.html

相關閱讀:大班戶外活動揪尾巴教學設計
手腦跳跳 托班活動 計劃總結
大班主題區域活動
小小玩具秤(大班區域)
大班上學期角色游戲計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