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出示大貓的的手偶時,問:“小朋友,看看是誰來了?”小朋友齊聲答道:“小貓。”當時我被愣住了,心想:這是小貓?那我另一只手拿的又是什么貓呢?于是,對小朋友說:“那看,這又是誰呢?”小朋友看后說:“這是小貓的寶寶。”我便對小朋友說:“小朋友請聽一聽它們是誰?”接著,我用兒歌朗誦的形式讓幼兒了解了《大貓與小貓》的歌曲內容。
在新歌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幼兒“我是一只小貓,我的聲音很小,喵喵喵喵喵”要小聲唱,但由于班上幼兒年齡較小,自控能力相當弱,而且幾乎沒有自我調控的內部感覺標準,當我說“小貓”要輕聲唱時,幾乎就沒有聲音了。
《綱要》中也明確規定了音樂教育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并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教育內容與要求強調音樂的審美性,愉悅性,創造性,指導要點關注到音樂的情感教育功能和音樂教育的參與性
反思:
對于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教師一出示卡片“大貓”時就說是“小貓”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平時語言的引導,看見什么動物都會在它原有名稱前加一前綴“小”字,如:小貓,小雞,小狗等,看見較大的便引導孩子叫貓媽媽,狗媽媽等。因此,作為幼兒的引導者,就應給幼兒標準的言語引導,以免誤導幼兒。還有,教師在出示教具時也應考慮教具在活動中的作用,如何很好的運用。如果先出示小貓,再出示大貓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或者將一大一小兩只貓同時出示,幼兒通過直觀的對比進行判斷和表述效果就會不同了。
執教《小老鼠的旅行》有感
教學反思:小小烏龜爬過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03503.html
相關閱讀:語言活動《樹葉鳥》反思
小班一課三研《乘車》活動反思
音樂活動:《我的朋友在哪里》教學反思
《有趣的圖形》課后反思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花草》附活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