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背景:
小班的孩子對家的概念還不太清楚,通過生成活動幫助幼兒形成家的概念;區分大小、組細。了解家里面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我自己,讓幼兒體會長輩的“愛幼”之情,培養孩子“尊老”的良好品質,知道好孩子應該關心和幫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自己的爸爸媽媽,激發幼兒熱愛家人的情感。
活動一 我家的大樹
過程:1、讓幼兒拿出自己家里的全家福,一一點說家里的成員,分清誰是大人、誰是小孩。
2、出示大樹圖片并辨別粗細。
3、制作“我家的大樹”:引導幼兒按年齡大小貼圖片,粗大的樹干上貼爺爺奶奶的圖片,爸爸媽媽的照片貼在樹杈上,最細的小樹枝上貼自己的照片。
4、展示幼兒作品“我家的大樹”,幼兒互相欣賞、交流。
活動二 咚咚咚
過程:1、看圖片,聽故事。
理解故事情節,知道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應該關心他們。
2、配合故事背景和圖片,進一步熟悉故事。
3、玩游戲:捶捶背
老師扮演爺爺或奶奶,依次從每個幼兒面前走過,走到哪個幼兒面前,該幼兒就給爺爺或奶奶捶捶背,并對爺爺奶奶說一句祝福的話。
4、請幼兒回到家后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捶捶背,并說一句祝福的話:爺爺奶奶你們辛苦了,祝你們身體健康!
反思: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道德準則,今天,我們應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世代延續下去。
有些家長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只要多在孩子身上投入金錢,孩子在心里就會深深地記住父母為他的投入,長大以后,也就必然心懷感激之情,會很好地孝敬父母。但是,事實上卻恰恰相反,從小就飽受父母溺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從父母身上所得的一切是應該的,而且會養成一種“一切需求從父母身上尋求滿足”的觀念與習慣。這部分孩子常說的一句最沒有志氣的話就是:你們既然生了我,就應該養著我??父母一旦由于經濟實力或其他能力達不到,而不能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孩子就會埋怨父母沒本事(而不是埋怨自己沒本事),甚至會怨恨父母沒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完美的外界環境,“讓自己在世上受苦”。
面對這樣“不懂事、沒良心”的孩子,父母必然感到自己多年的養育之恩付之東流,必然對孩子不滿意,于是,兩代人之間必然會產生尖銳的矛盾。
當父母的如果反思一下,為什么會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其結論不言自明:家長只是培養了孩子高消費的欲望,而沒有培養
孩子獲得高收入所需的意志,沒有教會孩子獲得高收入的本領。孩子低下的謀生能力無法滿足其高高的消費需求,必然導致孩子怨恨父母,甚至怨恨社會。
還有一部分父母為了讓孩子少受苦,因此總想替代孩子做一切事情。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會缺乏自立于社會的精神與能力,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用頑強的意志、刻苦的努力去戰勝困難,而首先想到去求助于父母。
同樣,孩子的要求一旦得不到父母的滿足,孩子也必然會埋怨父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717528.html
相關閱讀:小雞和小鴨
其他活動:急摸十位
其他教案:巴掌樹
小班故事教案 調皮的魔毯
小班綜合教案:上下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