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勵幼兒自主觀賞掛圖,猜測故事內容后再聽講故事。
這種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幼兒傾聽故事的,明確傾聽故事的目的性。
孩子在觀察過掛圖后,理出的線索有:(1)貓生活在面包師的家里。(2)貓越變越大,房子里也住不下了。(3)變大的貓走在路上嚇壞了司機,影響了交通。(4)貓累了就躺在河上休息,看身邊的小朋友在湖上搭橋(第四張)。當我把故事講給孩子聽后,孩子很快發現:前三個線索找對了,可是第四張掛圖的理解出錯了,原來貓躺在河上不是懶而是為了擋住涌向城市的洪水。猜測的過程不但大大提高了幼兒對故事的興趣,而且這種形式對大班孩子的觀察、思維、理解力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挑戰。
2、尋找故事中的矛盾點(莫格變大是好還是壞?),鼓勵持有不同意見的孩子進行辯論。
大班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和辯駁別人的傾向了,所以當故事中有矛盾沖突點時,我給予了他們辯論的機會,最終孩子的辯論分為兩派:
認為莫格變大是好事的說:莫格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洪水,保護人們。
認為莫格變大是壞事的說:莫格會影響交通,會把房子撐破,會把別人都食物都吃完等等。
通過辯論這種互動形式,孩子們了解了對方的理由,給了自己另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孩子們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傾聽分析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同時也讓孩子看待也變得更為全面了。
最后孩子們認為:莫格變大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要讓莫格盡量避免身體上的巨大為別人帶來的麻煩,多利用身體上的優勢為別人服務。
3、給予幼兒創編故事的空間。
抓住莫格變大的特征,我鼓勵幼兒進行合理的想象:莫格能為大家做些什么好事呢?以此讓孩子意識到:任何人都能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某些方面幫助到大家。
孩子創編的內容很有趣、也能夠把握住莫格體形的特征合理創編:(大致的內容)
應銘:變大的莫格救了爬上大樹而下不來的人。
金張誠:變大的莫格用自己的大力氣幫助人們搬石頭造房子。
邵伊人:變大的莫格用長手把掉到井里的孩子救上來。(這是孩子在新聞中獲取的經驗引發的想象。)
從幼兒的活動情況來看,策略比較得當有效,目標達成狀況比較理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868147.html
相關閱讀:小班一課三研《乘車》活動反思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花草》附活動反思
音樂活動:《我的朋友在哪里》教學反思
語言活動《樹葉鳥》反思
《有趣的圖形》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