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消極型低自尊形成的原因??自尊心保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兒童心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兒童消極低自尊的形成,往往是幾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下因素都可能形成消極的低自尊,但是,單一的因素一般不會形成兒童的消極低自尊。

一是家庭成員的普遍低自尊。

無庸置疑,一些家庭處于社會的弱勢地位,這些家庭的成員有可能具有低自尊的傾向。這些傾向會影響兒童,導致兒童的低自尊。例如:

極度貧窮。由于家庭成員的生理缺陷或者遭受后天災禍,某些家庭可能形成極度的經濟困難和社會地位低下。如果這個家庭的成員又被這些困難壓倒,就可能產生自卑感和低自尊。

家庭內部嚴重沖突。夫妻之間、父輩與祖輩之間經常吵架,相互打罵,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導致家庭名聲的嚴重損害和家庭成員的低自尊傾向。

家庭成員因品德或社會問題嚴重受挫,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

如果兒童由于家庭因素而經常遭受他人的歧視或嘲笑,兒童又難以改變家庭的現狀,這會加劇孩子的自卑心理,影響到孩子的自尊。

二是個人先天不足和生存環境缺陷。

身體殘疾。如肢體殘缺,聽力、視力和語言障礙,過于肥胖、矮小、虛弱等;相對而言,聽力、視力和語言障礙的兒童導致自尊喪失的可能性并不大。

智力障礙。在多次經歷失敗或遭遇他人嘲笑后,孩子可能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產生自卑感和低自尊。

相貌不佳。

生存環境缺陷。如父母之間相互指責、離異之后對兒童養育的相互推諉,都會因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而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導致低自尊。 3 4 5 6 7 后1頁
三是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或者沒有渡過自主感心理危機

由于生理或養護的原因,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不滿意,并在嬰兒時期(12-18個月)就有對孩子的否定(不喜歡)傾向。他們對嬰兒缺乏耐心,對嬰兒的要求沒有積極反應,并對嬰兒表現出消極的感受,如討厭、煩燥等等,導致兒童對父母沒有可以信賴的穩定看法。這樣的兒童,很難形成安全型依戀,長大以后也很難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嬰兒一歲半以后,已經學會走路,能用語言與他人交流。這時,嬰兒試圖擺脫外部的控制,按照自己意圖來“自主的”行動,開始講“我如何”、“我自己來”,渴望自己吃飯、穿衣、走路。這些想法和做法,體現了幼兒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的追求。

然而,這時的他們會遇到能力不夠和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困難。因此,他們對父母具有雙重渴望,一是希望父母放手讓自己做一些探索活動,二是想獲得父母支持和寬容。

如果父母允許幼兒的“自主”探索并提供機會和幫助,嬰兒就會有一個舒展的感覺,順利渡過自主感心理危機。

如果父母不喜歡孩子、不關心孩子,使孩子缺乏成人照料,自主的探索經常失誤甚至發生危險,孩子就會縮手縮腳;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他們的失誤經常遭到過分嚴厲的指責和懲罰,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這被稱為沒有渡過自主感心理危機。

如果孩子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沒有渡過自主感心理危機,3歲以后,就會延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感,也會延續膽怯、縮手縮腳的行為表現。在這時候,如果成人有仍然沒有有效的支持和指導,甚至繼續受到成人的指責和諷刺,就會使兒童在成人看重的方面表現的越來越不理想,最終兒童走向自卑和低自尊。 3 4 5 6 7 后1頁
四是遭受長期的否定。

即使到了幼兒階段(3-6歲),兒童也還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只是通過他人的態度來認識自己。因此,他人的評價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重要的作用。

3歲以后,孩子獲得更多的移動自由,語言發展已經達到足夠水平,從而使他們能夠提出問題,并開始形成“進取”的意識,試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這時,兒童的主動活動得到鼓勵,他就會有一個愉悅的感覺,發展出一種主動的意識,他會對周圍環境進行更為積極的探究,使自己的潛能得到發揮。

這個階段,幼兒的重要人物擴大到家庭的所有成員、幼兒園老師。

不幸的是,確有個別孩子的主動活動會經常受到指責,而且這些指責往往是連續的。這種連續、長期的指責會讓孩子為自己的存在感到“內疚”??他不能解釋為什么自己總是被認為不行。為了防止這種否定性的評價,有的孩子選擇的沉默、唯唯諾諾、縮手縮腳。

兒童的這一表現,讓他更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會讓他有更多的消極體驗。成人否定??兒童退縮??成人的進一步否定??兒童的進一步退縮,這一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兒童對自信和自尊的喪失。

按照常規,孩子犯點錯誤是正常的,常規的批評兒童也能接受。但有的父母和老師為了強調自己批評的說服力,說明自己批評的有道理,往往愿意把兒童所有的缺點和錯誤積累起來,一批評就是一套。這種算舊帳式的、積累的批評,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而只看到缺點,形成嚴重的自卑心理并導致自尊喪失。

案例:算舊帳的批評

有的父母或教師在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他過去犯過的錯再搬出來,進行數落。 3 4 5 6 7 后1頁
有的父母和老師在批評孩子時,總愛帶上“從來”、“每次”、“總是”、“從來沒有”、“都”等等字眼。如:

“你怎么每次畫畫都要老師幫忙,從來沒有自己獨立完成過一次。”

“你總是說改正,從來沒有做到過。”

“你從來沒有做一件好事,怎么做壞事總是有你的份呢。”

“你連加減乘除都弄不清楚,怎么這么笨呢?”

“上次你拿別人的東西吃,這次又搶別人的玩具,你到底是怎么了?”

“你又說話了,上次一個中午都在講小話,你看你有什么好啊!”

長此下去,這些過失就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搞得幼兒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永遠抬不起頭來。其結果只能是大大地挫傷幼兒的自信心、自尊心。

將一個人“所有”的缺點和錯誤逐步積累起來,完全可以使長期否定成為可能。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成人“算舊帳“。很多父母卻不了解這個道理,教育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歷史上”的種種不是。這樣,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從來”就是不好的,天生就是“不行”的,因而今后也不可能“行”,對表現自己、贏得自尊失去了信心。

五是全面否定。

兒童在一個方面受到否定并不可怕,他可以在另外的方面得到發展,贏得信任和尊重?膳碌氖,有的父母和老師會把兒童在部分方面的不理想,擴大到所有方面,導致兒童無論在哪個方面,都不能得到成人的贊賞,這將導致兒童對自己能力的全面懷疑。

兒童的活動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兒園(或者學校),所以,父母和老師的評價對兒童特別重要。

事實上,兒童僅僅在家庭受到否定還不可怕,當他進入幼兒園(或學校)后,還可以受到老師的肯定而揚起自尊的旗幟?膳碌氖,一些家長會把兒童在家庭的“劣跡”推薦給老師,并引發老師的否定。 3 4 5 6 7 后1頁
同樣,如果兒童僅僅在幼兒園受到老師的否定性評價,也不可怕,因為他在家里還是受歡迎的(這也可能是部分幼兒不愿意上幼兒園的理由)。可怕的是,有的父母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而把老師的批評擴大化,從老師的批評引發出家庭的不滿和否定,特別是在學業方面。

兩者的結合,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真的”不行。

案例:作業拖拉的孩子

昨天下午很晚了,兒子才從學;丶。

回來后才知道是因為在校作業沒完成,做得很遲,被老師批評了一頓,留在那里繼續做,去接她的外婆也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老師怎么怎么說他,反正就是告狀,兒子到家見到我們也一副可憐的樣子,不敢見我,生怕我們又罵他,他說自己做作業慢,老師像看了很多暴力片一樣罵人。

我知道老師不是他說的那么可怕,但在他內心肯定是怕死了。我也知道兒子這個學期做作業是有些拖拖拉拉,慢得很,也正在氣惱中。但看他那個樣子,我又很心疼,生怕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老師教育學生改正拖拉的毛病,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希望老師能采用不傷害孩子學習興趣和自尊的方式,心平氣和的教育孩子。

我認為,如果家長堅持上述態度而不過分被老師渲染,這個孩子還不一定喪失自尊。

必須強調的是,學業是兒童走上社會之后最為關注的領域,而學業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兒童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學業是與他人一樣優秀。所以,教師在學業上的否定會嚴重損害兒童的自尊。

六是嘮叨和與子女的分離。

許多母親喜歡嘮叨,但我們必須知道,母親的嘮叨會鞏固兒童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并加劇兒童自尊心的喪失。

第一,母親所說的都是兒童確實犯的錯誤和實際存在的缺點,兒童沒法反駁。但不停地嘮叨和指責,會讓孩子抬不起頭來,感到沒有挽回面子的希望。

第二,由于父母的嘮叨太多,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好,導致孩子 “失聰”。 3 4 5 6 7 后1頁
有的父母一邊嘮叨一邊追問孩子,“我的話聽見了沒有?”

懾于父母的威嚴和好意,也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孩子只能順著父母的意思,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

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父母便“痛心疾首”,認為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恰好是父母的嘮叨太多的緣故。

第三,當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嘮叨時,他也接受了自己不行的事實。“我就這樣了,我就是不行,你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在對孩子的否定中,成人還有一種不良的傾向,似乎用激烈的口吻批評和指責孩子,有利于表現自己的“清白”??是孩子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好。

這種傾向在政治領域也有表現,在文革中,只有對別人表現出深惡痛絕,才能表明自己的正確。

這種把子女與自己分離的傾向,會讓孩子感到孤獨。我們必須知道,父母和孩子是利益共同體,維護孩子的名譽和自尊是父母的責任??何況,孩子本來就是我們生養和教育的。

父母與兒童的利益真誠的聯系,有助于兒童增進自信和自尊。

七是兒童陷入否定與消極的惡性循環之中

兒童的行為導致了外部的否定性評價,進而影響兒童的自尊;而兒童自尊心的下降,又會反作用于現實行為,導致兒童行為的消極、退縮、被動。這些行為,又為進一步強化成人的否定性評價提供了證據,讓兒童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他人持續否定導致的自尊心傷害,最可怕的后果是兒童對自己的放棄??由于他人對自己的蔑視,導致兒童對自己的不滿。 3 4 5 6 7 后1頁
奇怪的是,有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對自己的不滿,寧可看到或者表現自己的缺點,而忽視自己的優點。有時,他們甚至故意用行為來證明自己的缺點。

案例:“我沒有優點”

趙雨的媽媽對學校了解孩子的情況,班主任李老師得知家長對孩子很失望,已經沒有信心了,為了共同教育好這個孩子,李老師就把這個孩子的一些優點跟他媽媽說了,并表示愿意和家長一起,讓孩子有所進步。那天晚上放學的時候,李老師又把趙雨留下來,向他介紹了媽媽來學校的情況。

為了鼓勵他,李老師就告訴他,向他媽媽介紹了他的許多優點。

誰知趙雨留下來聽了,不假思索地說,“老師,我沒有優點。”

老師感到愕然,“誰說的?”

“我爸爸天天都說我沒有一點兒優點。”趙雨傷心地說。

李老師感慨地說,有的家長和老師,常常因為孩子某一方面的缺點而掩飾了所有的優點,并經常信口開河,“你真是笨死了!”“你一點讓人喜歡的地方也沒有!”……這些話像一個個滅火器,將孩子的自信、身上的希望之火撲滅。常此以往,孩子哪來的自信? 3 4 5 6 7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41999.html

相關閱讀:孩子的恐懼與年齡有關
媽媽要做解開孩子心結的好醫生
測測寶寶心理健康程度.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導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3個獨特的表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